• 全选
    |
  • 乔殿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0年,水利部提出了小流域治理的概念,我国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阶段,小流域成为水土保持代名词。45 a来,全国小流域不断发展创新,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治理3万多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0多万km2,有效促进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和好评。随着我国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小流域建设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梳理了小流域发展概况,分析了面临的水土流失依然严重、人为水土流失尚未遏止、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补助标准较低、水土保持效益底数缺乏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不足等问题,指出小流域高质量发展应重点突出高标准建设、增强功能丰富完美、进行智慧化科学管理,论述了扩大小流域建设及示范创建数量、提高标准实施水土保持功能提升工程、推进价值实现及服务拓展、加强宣传及深化国际双向合作等发展方向,提出了加强政策引领、丰富理论创新、完善技术路线、提高建设水准、提升管理水平、推动走出去等发展思考和建议。
  • 闫晓玲1,张莺2,郭涛1,李峻霖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以下简称“西峰水保站”)从1954年起即开始对沙棘开展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对沙棘的育苗、造林技术进行深化研究,并在甘肃省镇原县武沟乡进行了沙棘示范种植,建立了3 333 hm2(5万亩)的沙棘示范基地,解决了当地农村烧柴问题,生态效益也十分显著;从1991年开始,西峰水保站参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牵头的“沙棘遗传改良系统研究”项目,开展了沙棘种源、优良单株选择、杂种子1代等试验研究;2012年起,参与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两个课题的研究,开展了4个杂雌沙棘无性系及10个引进俄罗斯大果沙棘品种的有关试验,获得了丰硕的成果;2022年成功申报水利技术示范项目“优质高产沙棘杂交新品种选育与应用”,完成了示范基地建设和应用推广目标。分析了沙棘在黄土高塬沟壑区的种植开发前景,认为大面积推广种植良种沙棘是实现“护生态”与“富口袋”双赢的有效途径。
  • 白二磊,张军政,刘佳琪,王传明,魏永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和陕西省水土保持公报,以及2015—2023年各年度榆林、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在对陕北地区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成效、土地利用和农业经济结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及困境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结合《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要求,对新时代陕北地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和精准治理的途径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关于导向和思维、制度创新、治理措施、重点区域等方面的建议,特别是水土保持工作要结合区域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针对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现实,紧扣新农村建设需求,从“双降”转变为以“降强度”为主,兼顾“降面积”,以实现各阶段水土保持率目标值为目标,创新水土流失治理理念,从根本上摒弃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的固有思维,大力拓展水土保持功能,助推社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 杨云峰1,梁涛1,姚政宇2,何洪鸣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人工湿地在高原河谷地区的水质改善效能,以羊曲水电站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多年水文监测与水质监测数据,系统评估了湿地在污染物削减、植被群落贡献及水文调控方面的综合功能。结果表明:①人工湿地对主要污染物具有显著削减作用,其中COD、NH+4-N和TP的削减率分别达到59.9%、50.0%和58.3%,等效去除因子θ分别为0.914、0.693和0.875,表明其在有机物氧化、氮素转化和磷素沉降方面均具备较强净化效能;②人工湿地植被群落中,草原通过大面积根系实现“面源式吸收”,森林凭借高生物量和根际通气提供“点源式强化”,两者形成互补格局,能有效提升湿地整体水质净化效能;③多年径流过程显示,羊曲水电站坝下来水呈现“汛期集中、枯水期不足”的特征,水电站通过“丰水期拦蓄、枯水期补水”的调度方式,可保障人工湿地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④与国际典型人工湿地对比,羊曲水电站人工湿地的污染物削减效能处于国际经验值的上限甚至更优,表明在合理水文调控和植被配置条件下,高原寒旱区人工湿地同样能够发挥良好的生态功能。
  • 段军邦1,雷生鑫1,姚政宇2,何洪鸣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估羊曲水电站运行对区域水文过程与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基于2015—2022年水位监测数据,采用MODFLOW模型,对比分析建坝前、后区域水文变化过程,重点揭示地下水位波动机制及其生态响应。结果表明:①水库运行显著扰动自然水文节律,库水位年内变幅由2.0 m扩大至5.0 m,春季泄水时库水位下降达3.5~5.0 m,秋季高位滞蓄至2 715.0 m;②地下水位年内变幅由1.2 m增至1.8 m,春季调蓄阶段出现5~7 d滞后,降深达2.2~3.2 m,频繁突破湿地植被适生埋深阈值2.0~3.0 m;③地下水位空间格局由对称连续格局转为非对称分段格局,上游近坝区抬升0.14 m,下游主影响带下降0.10 m,横向水力连通性减弱;④生态适宜性表现为地下水埋深2.0~<3.5 m区间最优,湿地此区间面积占40%,埋深<1.0 m或≥6.0 m区间植被生长受限,湿地此区间面积各占10%;⑤水库运行可通过“水库调度-地下水响应-生态胁迫”机制进行生态调度,调度时应以维持2.0~<3.5 m适宜地下水埋深为核心,控制春季日泄水降幅(≤1.0 m),并推行分段缓升调度策略,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协调发展。
  • 芦永政1,刘何静1,姚政宇2,何洪鸣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羊曲水电站上游库区蓄水前、后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影响,基于2020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Fragstats模型,从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提取景观格局指数,系统分析了库区蓄水前、后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库区蓄水导致水域面积明显增加,草地、耕地和裸地面积明显减少,低海拔区域土地向水域转化明显;②蓄水后水域景观的聚集程度增加,植被类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有所增加,聚集性下降,景观结构复杂化,连续性、连通性降低;③水库蓄水过程重塑了区域土地利用格局与景观生态结构,对高原水电工程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与景观系统稳定性具有深远影响,应加强高原库区水生态连通性保护,优化土地空间管控策略,以便于后续生态修复与景观管理。
  • 张峰华1,任海菊1,姚政宇2,何洪鸣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羊曲水电站运行会导致库区水体对营养盐的稀释与自净能力下降,水质发生变化。基于2022—2024年羊曲水电站库区水质和浮游生物监测数据,构建水质-生物响应耦合模型,探讨了库区水质变化对浮游生物群落的动态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水体温度、总磷、总氮、溶解氧、透明度等指标在不同季节表现出高度的空间和时间异质性,总磷、总氮、溶解氧浓度在7月达到峰值,而透明度最低;②浮游生物群落对外部环境敏感度高,水体中浮游植物、动物生物量7月显著高于3月、12月,分别达到9 300 cells/L、4 200 ind./L;③浮游生物群落对总氮、总磷浓度变化高度敏感,而溶解氧则可通过改变水体环境间接影响浮游生物的分布和数量,浮游动物生物量主要受前期浮游植物生物量驱动,并表现出1~2个月的滞后性响应;④7—8月需注意水体富营养化、藻类爆发式生长,建议加强对溶解氧的动态监测,并在必要时进行短周期调蓄或引导水体交换,确保生态系统稳定。
  • 张路1,李建波1,姚政宇2,何洪鸣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柽柳是黄河上游典型的耐盐碱、耐旱植物,其分布受水文过程影响明显。为评估羊曲水电站运行对柽柳生态的影响,整合丰水月、平水月和枯水月河水位、地下水位与埋深监测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①水电站运行对柽柳分布区水文过程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然果村柽柳分布区离库区最近,水电站运行对其影响最大,班多村离库区最远,影响最小。②水文条件的联动效应可显著影响柽柳适生区。水电站运行后,河水位整体抬升1.0~2.0 m、埋深变浅0~1.4 m,然果村和上鹿圈村柽柳分布区埋深能在枯水月长期稳定在1.0~5.0 m的最佳适生区,班多村埋深变浅0.7~1.4 m,能部分缓解水分胁迫,柽柳群落稳定性得到增强,分布范围有所扩大。③单一的水位抬升难以完全消除柽柳水分胁迫及长期过湿环境,应结合生态补水、滩地微地形改造等措施,进一步缩小季节性与区域性水文差异,这样既能保证枯水季“水分保底”,又能避免丰水季“水分过饱和”,是实现柽柳群落稳定与区域生态功能提升的关键。
  • 刘晓林1,2,吴镇宇1,2,王娟1,2,陈木先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贵州省作为全国喀斯特地貌与石漠化集中分布区,石漠化分布广泛,水土流失问题严峻,严重威胁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基于2022年贵州省水土流失数据,系统分析其水土保持率现状与制约因素,结果表明:贵州省2022年水土流失面积为4.57万km2,水土保持率74.03%,到2050年需达到83.12%,2025年、2030年、2035年的分阶段目标分别为75.05%、76.74%、78.40%。制约贵州省水土保持率提升的3个主要因素为:地形陡峭复杂,坡耕地治理难度高;生态本底弱,林草地自然生态恢复难度大;生产建设活动强度大,水土保持率提升速度慢。为实现各阶段水土保持率目标,需以贵州省各市(州)水土流失特征为基础,依托遥感技术精准识别水土流失图斑;根据实际构建全链条全过程监管体系,融合大数据平台强化全周期监督;联合多部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将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实施靶向治理、技术赋能和跨部门协作,可有效降低水土流失强度与面积,全面保障各阶段水土保持率目标值的有序实现。
  • 曹恩浩,代雪静,陈明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示范区,深圳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曾面临严重水土流失问题。自1995年至今,通过持续实施《深圳经济特区水土保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配套制度体系,深圳水土保持工作正从粗放管理走向法治化、精细化、科技化管理,系统治理成效显著,水土流失面积从1995年的184.99 km2减少至2023年的60.69 km2,降幅达67.19%,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合《条例》的修订,总结了深圳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未来深圳水土保持工作进行展望,以期为新时代城市水土保持发展提供示范。
  • 高儒学1,2,祝怀春3,戴全厚3,雷德雨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贵州作为我国喀斯特地貌的代表省份,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山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水土保持工作意义重大。群众对水土保持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到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生产生活行为方式、政策支持率和公共参与度。为全面掌握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群众对水土保持的认知程度,基于分层抽样方法,对贵州省6个地级市和3个自治州的典型村庄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问卷内容共分为5个部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群众对水土保持的认知情况、群众了解水土保持的方式与途径、群众对政府水土保持工作的评价、群众对水土保持的践行意愿。基于回收到的1 520份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发现:①本次调查对象大多为当地农户,平均年龄61.15岁,平均受教育年限7.83 a;②群众对水土保持的认知程度较低,“未知”率高达76.40%;③群众了解水土保持的方式与途径主要为大众传媒、学校教育和口口相传;④群众对政府水土保持工作满意度较高,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践行水土保持意愿,并未受到调查对象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限制。
  • 牛银环,张亮亮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城市生产建设项目性质分类和建设扰动特征,梳理总结出了城市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性显著、复杂性突出、高频短周期性、隐蔽性强、敏感性高等特点,同时针对城市生产建设项目施工准备期、主体施工期、配套设施施工期三个阶段,对应提出了符合城市生产建设项目实际的防治措施。在施工准备期根据水土保持要求调整施工组织方案,以优化占地与土石方平衡;在主体施工期以临时防治措施为主导,降低水土流失危害;在配套设施施工期根据城市生态环境及海绵城市要求,综合布设各类适宜城市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措施,最终形成了一套从管理措施到防治措施,空间立体、时间连续的城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体系。
  • 程鲲1,赵晓林1,李高歌1,程红刚1,王玺圳2,张景望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现场踏查并结合影像资料,黄土高原地区需提升改造的老旧淤地坝共计2 526座,主要存在无排洪设施、坝地盐碱化、坝体受损等问题。综合分析后,建议采取增设排洪设施、坝地盐碱化防治、坝体整修加固等提升改造措施,使其效益发挥最大化。根据老旧淤地坝提升改造规划思路和总体布局,在工程实施完成后,可提高淤地坝滞洪减灾能力,提升坝地利用率,减轻水土流失危害,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当地群众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 姜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升榆林市水土流失治理成效,科普宣传水土保持技术成果,以榆林市某水土保持示范园创建为例,通过方案比选,对“一园五区”的创建方案及内容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集小流域沟道治理区、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植物)示范区、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工程)示范区、科研监测试验区、科普展示区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示范园,在保护水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可科普宣传水土保持工作,为类似区域水土保持示范园创建提供借鉴。
  • 李新尧,张晓远,靳阿亮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划定广东省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以下简称“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是加强水土保持空间管控,落实差别化保护治理措施的必然要求。基于GIS技术,通过构建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广东省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定指标体系,实现了以水土保持小流域为基本单元的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范围划定落地。根据划定结果,广东省东江上中游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共划定223条小流域,面积达6 537.79 km2;粤闽赣红壤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共划定82条小流域,面积达2 822.98 km2,划定结果均能反映当地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针对广东省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水土流失特点,提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应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大预防、小治理”的指导思想,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应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方针,重点提高林草覆盖率,加强崩岗治理、坡耕园地治理及人为水土流失治理。
  • 吴泽隆1,2,廖凯涛1,3,左继超1,宋月君1,彭文杰1,胡良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全国首批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的塘背河小流域为研究区,采用长时间定位观测的方式,系统对比分析了流域40 a来不同时期的土壤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通过采取水平竹节沟措施,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均明显提高;随着治理时间延长,除碱解氮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外,其余指标均呈稳定增长趋势。这说明在长时间序列条件下,水平竹节沟具有持续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未来水平竹节沟治理需配合植被优化与养分调控,以巩固其治理成效。
  • 易仲强1,孟繁斌1,田红卫2,王治国1,鲍彪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土保持工程质量验收与评价规范》(SL/T 336—2025)经水利部2025年第12号公告发布,于 2025年8月24 日正式实施。为使相关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标准,从标准修订的背景、修订原则、修订方法与过程、修订的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解读。修订后的标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针对性解决了水土保持工程质量验收的基础标准支撑薄弱、项目划分不够有效、内容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等主要问题,补充制定了完整、全面的水土保持工程最基础单元——单元工程的质量验收标准,优化调整了项目划分原则与方法,并与相关标准进行了协调衔接,同时还首次提出了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价的技术要求。
  • 席琳1,张翠萍2,刘金凤3,潘雅文2,王李平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引黄涵闸是黄河下游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讨引黄涵闸工程的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及其效果,根据现场调查,分析了工程施工影响及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阐明了针对主体工程施工前、施工过程中、施工结束后3个时段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施工前,剥离主体工程区、土料场区表层腐殖土集中堆放,并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在交通道路一侧和施工生产生活区四周等处开挖临时排水沟;施工中,在堆土周围布设临时拦挡,在涵闸开挖边坡、临时堆土及施工裸露地表覆盖防尘网;施工后,修复淤区顶部挡土埂及原有的混凝土排水沟,在涵闸绿化区栽植多样化园林植物,在淤区顶部栽植适生林,以恢复项目区生态环境,同时将工程建设拆除的混凝土、废石运至专门的垃圾填埋场消纳。设计并构建的引黄涵闸工程区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孟天友1,雷龙海1,李华2,印江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露天煤矿开采具有扰动地表强烈、外排土场土石方堆存量巨大、对生态环境影响剧烈等特点,其外排土场的生态修复问题在西南岩溶山区一直是比较敏感和慎重的环境问题。以金沙县沙土镇渝南煤矿为例,基于各部门对外排土场生态修复治理方案的不同要求,分析比较了在外排土场顶部平台、马道和边坡位置各部门专题方案存在的要求不一、在平面分布上不尽统一,甚至同一地块上措施相矛盾等情况。为解决生产建设单位在实施生态修复治理措施时面临的不知该如何进行有效治理的难题,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沟通协调,细化土地复垦、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治理和植被恢复的措施,制定生态修复治理“一张图”等优化建议。
  • 罗珂1,张平1,李方园2,王媛3,冯也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晋陕蒙接壤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是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随着生产建设项目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人为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十分艰巨。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权限下放,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要求取消,接壤区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质量明显下滑。通过抽查神木市、榆阳区、横山区、府谷县4个县(市、区)15个已审批水土保持方案,发现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存在补报和变更方案数量较多、不满足相应规范标准、林草覆盖率确定困难、现场踏勘工作深度不够、土石方利用情况不实、方案内容与施工情况不符、主体工程已有水土保持措施界定和评价不规范、措施实施进度安排不合理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加强宣传培训、树立良好行业形象,严格技术评审、夯实专家审查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行业管理、发挥星级考核作用等针对性对策建议。
  • 刘佳璇1,滕润平1,张大勇1,冯阳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具有资金投入大、时间跨度长、覆盖面广、措施类型多等典型特点,水土保持监管工作难度较高。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获取信息量大、便于进行长期动态监测等优势,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市自2013年开始探索将遥感技术应用于生态清洁小流域监管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从建设周期的角度进行梳理,提出在项目建设不同阶段采用适宜的数据源和技术手段进行监管,可实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全过程遥感监管:在基础数据处理时,可依据监管内容和对象选取适合的遥感数据源并进行解译,为遥感监管做好数据准备;在项目建设前期,可基于遥感数据辅助进行项目实施方案技术审查;在项目建设期,利用无人机结合移动终端可实现现场监管,核查工程建设进度和措施质量;在项目竣工后,通过项目建设前、后遥感影像的对比分析,可评估生态清洁小流域实施效果。同时分析了生态清洁小流域遥感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 崔艳平1,李林1,王海生2,戴剑敏2,刘学干2,潘宣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肩负着“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要使命。选择陕西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典型生态清洁小流域——镇安县磨石沟、商南县试马河和石泉县杨柳生态清洁小流域进行调查分析,总结了各自的治理模式与经验:镇安县磨石沟生态清洁小流域依托“童话磨石沟”3A级景区,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模式,实现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流域治理与产业建园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商南县试马河生态清洁小流域以特色农业为引领,以茶旅融合为统揽,打造集茶园风光、荷塘月色、经典民俗、休闲采摘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创建“小流域+特色产业”综合治理模式;石泉县杨柳生态清洁小流域在传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中融入面源污染防治、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垃圾及污水处理等生态清洁理念和措施,形成了“净化-绿化-美化-园林化”的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