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选
    |
  • 沈雪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水利部近期以县域为单元组织开展了一体化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工作,以推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转化交易项目落地,探索建立水土保持投入循环机制,提升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从项目建设的目标、项目的选择、实施中的关键环节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对在一体化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中推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行了思考。主要结论:一体化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一是要以治理水土流失为基础,筑牢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根基;二是要以生态产品转化交易为路径,激活绿色经济发展新动能;三是要以投入循环机制为保障,促进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四是要以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为导向,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项目时,应首先考虑仍然存在水土流失问题的区域,其次是形成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具有市场转化潜力,再次是对周边地区或小流域能够形成示范效应。实施中的关键环节包括以水土保持为主导布局综合性开发利用项目、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生态产品转化交易方案同步设计、统筹安排使用不同来源资金。制度建设方面包括构建跨部门的协同推进机制、完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产权制度、建立水土保持投入循环机制及完善一体化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监管机制。
  • 赵永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出了系列决策部署,2024年印发了《水利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建立健全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之后一些地区进行了有益探索。介绍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概念、分类和生态产品价值的内涵、价值实现的途径和做法,从马克思主义农业地租理论出发阐述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形成机理,分析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巩固完善顶层设计、深化生态产品供给侧改革、组织各地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加强基础研究和学术交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等对策建议,以加快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更好推动新时代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 喻权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概念、分类、核算与评估方法及交易流程,并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辛店沟小流域为例,分析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具体实践过程。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对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科学的核算评估体系和市场化交易机制,可以有效实现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路径。提出了完善政策法规、创新交易模式、强化科技支撑等建议,以促进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可持续发展。
  • 姜德文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绿色转型发展新阶段,生态文明走向突出碳达峰碳中和新方向的时代背景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为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阐述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介绍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机制框架体系,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程序、转化准则,以及为推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创造的历史机遇。在广泛调研各地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包括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案例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各地在转化区域选择、生态产品及碳汇测算、市场交易与磋商、收益反哺治理、金融工具开发、培育绿色产业等方面的创新与探索,提炼出转化项目区的自然经济等区位特点、转化的生态产品类型、受让方的开发经营方向和收益路径等,为进一步推广和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及碳汇价值提供了借鉴。各地自然环境条件、水土保持治理成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均有不同,在实践中应充分结合地区实际,发挥特色生态产品优势,开展形式多样、成效更好的转化和运维探索,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 刘文,林根根,谢炎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汀县是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之一。近年来,为先行探索新阶段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引领带动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长汀县聚力高位推动、规划引领、多元共治,深入探索新时代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新机制;聚力法治引领、协同共治、科技赋能,深入探索新时代水土保持生态监管新机制;聚力精准攻坚、系统治理、全域协同,深入探索新时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新模式;聚力产业发展、文旅融合、价值转换,深入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新路径,总结形成一条以水土保持引领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并取得明显成效。总结了长汀县近年来先行探索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做法和取得成效,并统筹生态利民绿富共赢,从治理、监管、创新3个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 张西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70多a来,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以下简称“西峰局(站)”]立足于服务黄河保护治理、流域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围绕重大国家战略需求和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实践,在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科普示范、“局地校企”融合发展、水政水资源监督管理等方面做了很多首创性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峰局(站)强化生态优先,深化监测体系建设,为精准评估生态系统状态、科学制定生态保护决策提供了全面、准确、及时的依据;聚焦科技创新,增强技术支撑能力,为实现小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科技支撑;加强数字赋能,助力管理能力现代化,显著提升了管理全要素生产率;打造示范标杆,引领经验推广与技术应用,切实推动了示范经验转化为地方的实际操作能力。新阶段,西峰局(站)将持续锚定发展目标、开启新时代水土保持新征程,着力强化责任担当、深入推进水土保持事业发展。
  • 曹丹,张西宁,袁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水土保持作为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措施,不仅能蓄水保土、滋养生物,同时还能固碳、减排,是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内容。目前,水土保持碳汇与司法补偿的结合研究匮乏,急需构建融合碳汇效益的司法生态补偿创新体系。基于水土保持碳汇司法生态补偿的内涵、“以碳代偿”模式的多重驱动,分析福建龙岩非法采砂碳汇赔偿案、甘肃平凉非法狩猎“以碳代偿”案,表明现行的水土保持碳汇司法生态补偿机制呈现侵权人、国家、公众三层权利义务关系,在补偿标的、责任认定、量化依据、执行导向方面实现了突破,标志着生态补偿已从单向赔偿向“修复—交易—增值”可持续路径转型,总结出“打基础、建机制、促融合”的水土保持碳汇司法生态补偿实现路径。研究成果可为破解生态补偿政策落地难、服务“双碳”战略司法保障体系构建提供关键制度供给,并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土地退化的中国方案。
  • 刘朋飞1,公衍华2,庞崇3,张灏2,王茗鹤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不仅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路径,还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与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重要载体。山东省沂水县乔山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强化基础保障、助力产业发展,坚持“小流域+”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 km2,美化村居13处,设置水土保持科普宣教点1处。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治理率达80%,改善了沂河上游水源地生态环境,还通过挖掘红色文化、培育特色产业、带动关联产业,年综合收入增长2 000万元以上,新增就业岗位300余个,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 王鸿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秦州区是甘肃省渭河中上游流域、嘉陵江上游流域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自1989年以来,秦州区先后实施了长江上游重点防治工程、藉河示范区工程、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及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等,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分析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需求,提出今后秦州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总体布局和对策,助力秦州区走出一条兼顾综合防治水土流失和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可行之路。
  • 徐金忠1,2,孙和强1,2,赵连军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给黑土区侵蚀沟防治提供参考,系统梳理了黑龙江省侵蚀沟治理模式。黑龙江省黑土区侵蚀沟治理模式主要有柔性防治模式、填埋防治模式和工程防治模式三大类,明确了不同模式的适用条件及治理效果。“十四五”期间,黑龙江省治理侵蚀沟3.77万条,有效保护耕地60万hm2,年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亿kg,并实现了全国首单侵蚀沟治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
  • 赵阳1,钱新磊2,张晓明1,郭米山1,张鹏1,李通1,刘仕尧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北京市房山区红螺谷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例,总结凝练了北京市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在优质项目载体选择、价值核算指标体系科学构建、基线情景有效识别、交易产品权益清晰界定等方面的经验与启示。结合当前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的“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从培育优质生态产品、建立核算标准体系、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和多方发力筑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做好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提供可行建议,并为规范有序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转化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 马占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核心工程措施,在拦泥淤地、滞洪减沙及改善区域生态与农业生产条件中作用显著。但大量老旧淤地坝因运行时间长,逐渐出现淤积库容饱和、排洪设施缺失、坝体受损及坝地盐碱化等问题,导致功能退化、效益衰减。研究明确了老旧淤地坝的概念,将其与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从目的、重点、实施条件及预期效果4个方面进行区分,阐述了提升改造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技术措施:通过科学布设排洪沟、排洪渠等设施强化防洪能力;采用明渠排水、暗管排水、生物排水等手段防治坝地盐碱化;结合坝体裂缝修补、塌陷回填、护坡绿化等进行坝体整修。
  • 郑太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针对当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水土保持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教学改革策略。首先,改变传统按章节顺序讲授式教学模式,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分为基础模块、现代技术模块、综合治理模块、政策法规与管理模块、前沿与交叉模块5个模块,进行模块化教学,达到强基(理论知识教学)、塑骨(前沿知识与现代技术应用交叉)、健筋骨(融入家国情怀、生态文明素养、法治意识、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和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的目的。其次,运用最新科学技术,构建“理论-虚拟-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最后,提出融合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创新性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通过以上教学改革措施可有效提升新时期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水土保持学教学质量,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双碳”目标等重大战略目标实现提供人才支撑。
  • 刘清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福建省宁化县针对紫色土水土流失治理难题,采取多维度治理路径,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主要措施包括:构建“鱼鳞坑+山边沟”立体防护体系,结合全封禁管护与生态修复;创建“双平台+多主体协同”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推动治理主体多元化;强化全过程管控与动态监测,保障治理成效。治理后,水土流失面积由1995年的45 534 hm2下降至2024年的20 775 hm2,森林覆盖率与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并有效带动油茶、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形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格局。
  • 曹雪峰1,2,王玺圳1,2, 曾立青3, 行仙峰1, 徐荣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土保持率是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指标。基于青海省2000—2020年逐年MODIS-NDVI数据计算植被覆盖度,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和最小二乘法,逐像元拟合21 a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预测2050年园地、林地、草地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判定土壤侵蚀状况。以青海省2019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为基础,将水土流失、土地利用、海拔、地形、植被覆盖度数据叠加分析,结合园、林、草地土壤侵蚀预测结果,以及相关规划,确定青海省2050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可完全治理、可以完全治理和不需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最终确定青海省远期水土保持率目标值。结果表明:青海省2050年水土保持率目标值为79.70%,不需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为108 704.04 km2,不可完全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为32 707.51 km2,可以完全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为20 748.21 km2;可以完全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主要分布在林草地和耕地,其中林草地可以完全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为19 367.96 km2,耕地可以完全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为1 012.02 km2;青海省未来水土流失治理应当重点针对林草地和耕地,同时进一步加强人为扰动用地水土流失的监督管理。
  • 吴金磊,李鹏,赵建伟,董文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山东省德州市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全市水土保持率为98.70%,2022年水土流失面积降至150.43 km2,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为进一步挖掘德州水土保持工作的潜力,在分析德州市水土流失具有周期性、长期性、普遍性和呈面状分布特点的基础上,针对近些年德州市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建设任务依然艰巨、群众水土保持意识不足、水土保持监管不到位、水土流失治理专项资金投入不足、水土流失治理形式单一等问题,从打造“水保+”工程、强化监管赋能、加大要素保障三方面总结了应对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 王世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九孔分流桶是传统水土流失定点监测中应用最普遍的设备之一,也是获取坡面径流数据最直接的设备。其从设计原理上对绝对水平放置状态存在依赖,又对野外使用环境缺乏考量,导致其在实际应用中难以保证分流孔的水平,出现部分分流孔不能分流的现象,影响到水土流失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力推动坡面径流泥沙的自动化观测、对九孔分流桶制作过程和下垫面铺设流程加强监管、改进校平方法等建议。
  • 蒋一帆,李家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受极端降雨天气影响,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以黄土高原典型泥石流灾害区——水泉沟流域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流域泥石流发育特征,并创新性地引入可拓学理论,构建了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模型,为区域泥石流灾害预警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①水泉沟流域泥石流形成区汇流面积大,地形起伏剧烈,沟壑纵横,利于汇流;流通区蜿蜒曲折,堵塞严重,堆积了大量滑坡、崩塌等产生的松散堆积物;堆积区地势相对开阔,但淤积严重,且分布有大量居民点。经综合分析,水泉沟泥石流属于大型、高频、稀性、暴雨类、沟谷型泥石流。②基于可拓学理论构建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模型,计算得出水泉沟流域泥石流易发性关联度分别为:低易发关联度-0.198 3、中易发关联度-0.332 0、高易发关联度-0.080 7、极度易发关联度0.228 2,最终判定水泉沟流域泥石流易发性等级为极度易发。
  • 吕文星1,李晓宇2,李雪梅1,靳春香3,任晓红4,朱彪1,方晴1,刘文月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可为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规划提供科学支撑。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剖析了1990—2020年窟野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化关系。结果表明:①1990—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以草地、耕地为主导,两者面积之和占总面积的93.13%~96.50%,林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之和仅占3.50%~6.87%;②动态分析显示,耕地减幅为0.07%~0.93%,建设用地增幅0.11%~0.26%,林地增幅0.000 04%~0.04%,草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且在2000—2010年间增幅最大,达到1.11%;③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从1990年的211.67持续增至2020年的215.08,印证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干预逐年增强,需警惕生态承载力超限风险;④土地利用转移主要发生在耕地与草地之间,符合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导向;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导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发生演变和重塑,其中流域内逐年增强的人类活动是核心动力。
  • 董彦丽1,2,靳峰3,吕文强1,2,秦伟4,马涛1,2,周颖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土保持率是回答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水土保持能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的重大命题。围绕这一问题,通过空间分析与综合研判,对甘肃省市、县级水土保持率远期目标值和阶段目标值进行了分解研究,结果表明:①全省现存水土流失面积中33.61%不需治理(以裸地、沙地为主),50.03%不可完全治理(以草地、耕地为主),可完全治理面积为3.00万km2(其中耕地占46.24%);②全省14个市(州)、87个县(区、市)水土保持率远期目标值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陇南市(87.56%)为全省最高,武威市(39.33%)、酒泉市(52.57%)和金昌市(64.51%)是仅有的3个低于70%的市(州);③水土保持率现状值与远期目标值的差值庆阳市最大(20.86个百分点),白银市(19.23个百分点)、定西市(16.59个百分点)次之,酒泉市最小(1.67个百分点),其他市(州)为3.42~7.25个百分点;④2025—2035年水土保持率阶段目标值增加值最高,其次为2020—2025年,2035—2050年水土保持率增加值最低,庆阳市、白银市、定西市水土保持率增加值在3个阶段中均较高。
  • 侯泽青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古浪—河口天然气联络管道工程自北向南经过甘肃省古浪县、景泰县、天祝藏族自治县、永登县和兰州市西固区,线路长184.923 km。工程区以水力侵蚀为主,除天祝藏族自治县属青藏高原地区外,工程涉及的其余区域均属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区内黄土成分均匀无层理,具有遇水湿陷的特点,管道敷设途经黄土边坡时易发生流土现象,遇暴雨易产生冲沟,甚至引发失稳、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因此开展黄土边坡敷设段水土保持措施设计至关重要。基于工程水土保持措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黄土边坡敷设段工程、植物、临时措施设计要点,指出目前工程在主体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仍需要注意的事项。
  • 陆奇峰,宋子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湖州市南浔开发区长三角光电湾产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园区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和占地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区域水土流失产生环节及危害,并给出了水土流失防治与监测方案。开发区各水土流失防治区通过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可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控制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工程建设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借用其他项目多余土石方、加强监督检查、优化施工时序、合理安排工期等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管理建议。
  • 张忠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是陆地生命的基础,而表土是最具肥力的上层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当前,各类生产建设项目仍在持续开展,施工中表土的剥离、堆放、储存、保护已成为社会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表土资源丢失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表土保护意识,未认识到表土资源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农村占用耕地建房情况严重,无专用表土堆放场等。围绕当前生产建设项目中表土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镇建设应尽量杜绝占用耕地、生产建设项目设置的弃渣场要严格做好选址、深入开展法律法规宣传、生产建设项目需在开工建设之前落实建设工作经费、严格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检查及后期验收核查、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乡镇政府及相关行业部门的考核目标的建议。
  • 雷泳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表土资源是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其保护和利用是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重要内容。水利枢纽工程占地面积广、施工区地形条件复杂、建设周期长、施工扰动强度高、土石方调配量大,易造成表土资源流失,表土资源保护难度大。以福建上白石水利枢纽工程为例,在实地勘查确定表土剥离范围的基础上,分析工程表土资源分区分级剥离、集中堆存、防护和利用等要点,提出在施工阶段编制表土保护专项实施方案、搭建表土信息管理平台和建立协同管理机制等建议,以做到表土剥离、储存和再利用全过程管控,以及表土资源“规划—实施—监督—评估”闭环管理,实现表土“零废弃”,减少因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
  • 张敏,孙雁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西省以县(市、区)为基本单元,开展整县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工作,协同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对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山西省整县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的总体布局,即以4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为重点,选取10个县开展试点工作,结合实际阐述了项目县整县推进在强化组织领导、示范引领、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及具有的显著优势,分析了目前面临的规划和治理手段传统、资金投入渠道单一、支持服务体系薄弱、管护机制不健全等挑战,建议未来从智慧水保建设、水土保持投入、效益监测评价、建后管护制度4个关键方向着重发力。
  • 秦仕伦,袁雪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棠小流域位于重庆市忠县长江北岸渠溪河支流飞龙河两岸,流域面积43.75 km2,林草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面源污染、河道淤积严重。2014年以来,忠县县委、县政府整合多部门资金,结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及乡镇产业经济发展规划,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控制水土流失和防控污染为目标,按生态清洁小流域“三道防线”治理模式,对甘棠小流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路村”综合治理。经过10 a的建设,甘棠小流域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和水域岸线规划目标,以及“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2023年被重庆市认定为和谐宜居型生态清洁小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