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新思考新探讨
    惠波1,吴冠宇2,李长保3,王鹏4
    中国水土保持. 2024(9): 15-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9.006
    陕西省秦岭区域汉江、丹江流域是全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省内引汉济渭工程的核心水源涵养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使陕南整体被划入主体功能区的限制开发区,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面临缺乏项目资金但有治理要求、缺乏补偿机制但有限制性法规的突出矛盾,为了破解当前不利局面,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给予当地政府更多的政策和项目支持。从陕西省工作实际出发,阐述了水源区水土保持和生态补偿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尤其是要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和机制,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尽快启动实施“丹治”“十四五”规划,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路径,以弥补水源区因保护生态环境而做出的巨大牺牲,彰显主体功能区建设大局和“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担当。
  • 吴冠宇1, 3, 惠波2, 李长保3, 王鹏4
    中国水土保持. 2024(1): 23-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1.007
    截至2022年底,陕西省建成淤地坝35 049座,占全国淤地坝总数的58%,是淤地坝建设的主战场。基于陕西省淤地坝建设发展现状及成效,从病险淤地坝影响安全运用、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林业占地手续制约水保生态治理项目实施的积极性、运行管理手段落后等4个方面,分析了淤地坝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顶层规划体系、超前谋划项目前期、加强建设管理、创新筹融资机制、提升运行管理效能、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等6个方面的应对举措,可为陕西省淤地坝高质量发展和打造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积极探索。
  • 试验与研究
    中国水土保持. 2024(4): 49-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4.014
    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威胁着人类生存空间。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工程项目的实施,我国石漠化面积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通过阐明人为干扰下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退化及恢复机制,梳理总结现有石漠化治理技术和模式,聚焦石漠化治理面临的治理成效巩固难、可持续性差、治理技术与模式缺乏区域针对性、植被群落稳定性欠佳等问题,提出未来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应转变观念、推进标准研究制定、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等建议。
  • 试验与研究
    裘涛1,2,李钢1,2,郭秀琴3,刘克军4,钟壬琳3,田刚1,2,王通薄1
    中国水土保持. 2024(10): 59-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10.016
    通过安吉县2022年度水土保持措施的分类统计、调查和试验,获取相关指标参数,采用碳汇速率法估算了全县水土保持碳汇效益,结果表明:安吉县2022年水土保持措施的全口径碳汇效益为710 441.58 t/a,其中措施碳汇效益占62.63%,保土碳汇效益占37.37%;水土保持林地对碳汇效益的贡献最大,占总碳汇效益的84.01%,重点工程碳汇效益99.24%来自于林地的封禁治理措施;水土保持基本农田碳汇效益占总碳汇效益的14.85%,其中50.38%来自于其保土碳汇效益;水土保持草地由于其面积小,因此碳汇效益占比也小。安吉县可以采取改变低效土地利用类型,增加高效碳汇林地,提升林地净生产力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碳汇效益。
  • 孟天友1,宁茂岐2,江河3,罗忠志1,彭强1
    中国水土保持. 2025(3): 9-11.
    2024年10月31日,作为西南地区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项目,贵州省织金县花红河小流域和白水河小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在贵州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成功签约,国能织金发电有限公司交易水土保持碳汇量3.4万t,交易金额119万元,为持续丰富水土流失治理方式,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提供了“贵州经验”。总结了织金县花红河小流域和白水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碳汇交易项目的主要做法:探索制定了《贵州省水土保持项目碳汇方法学(试行)》,核证了水土保持碳汇减排量为17.42万t;省市县上下协同联动,精准锁定有购买碳汇需求的企业,从购买水土保持碳汇的“4+1”作用(履行社会责任、“超前投资”、抵押融资、“以碳代赔”和首单宣传效应),回答好“为什么花钱买碳汇”问题。此外,针对目前存在的水土保持碳汇还未被纳入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碳票交易“地方粮票”只能在区域内交易、企业购买存在顾虑等问题,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水土保持碳汇与CCER接轨、规范碳汇交易机制和完善配套办法等建议。
  • 小流域治理
    刘海娟
    中国水土保持. 2024(9): 9-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9.004
    延庆区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自2013年开始建设,至2022年结束,累计治理18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6 km2,总投资13 674.775万元。在实施过程中,延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工程建设,始终坚持以生态保护为目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总体建设思路,在水土保持、生态韧性、特色种植、民俗旅游、景观环境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总结出依据形势、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联动、高效协调推进,规划引领、确保设计科学,规范管理、扎实工程建设,后期管护、永续发挥效益,全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宣教培训、营造良好氛围等经验,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 张雪杨, 仲康, 黄斌, 王旭东, 方舒, 马力, 程龙, 王余杰
    中国水土保持. 2024(1): 8-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1.003
    近年来,在水土保持工程的实践中,表土保护及其后续工作愈发得到关注。但是,如何同时实现表土保护的多重目的、确保表土保护设计的有效性,仍然缺乏明确规范或统一指导。为解释表土保护工作的困难和复杂,以有效性为出发点,构建了表土保护不可能三角,在该三角上初步划定了表土保护措施设计的理论有效范围,并对可能出现的实际工况进行了举例阐述。
  • 以案释法
    中国水土保持. 2024(5): 26-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5.009
    以毕节市水务局查处的贵州黔西化窝煤业有限公司拒不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案件为例,从执法主体合法、“一案两卷”办案、自由裁量适当、法制审核规范、留置送达有效等方面对典型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探讨了案例中执法主体、征收标准和违法成本等问题,可为规范执法、以案释法提供参考。
  • 小流域治理
    姜杰, 孟天友, 江河
    中国水土保持. 2024(6): 22-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6.007
    织金县桂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位于贵州省织金县南部双堰街道乌蒙利民生态茶园内,园区地形地貌和水土流失等特征具有典型代表性。示范园为技术推广型科技示范园,主要示范推广种植茶树,总面积76.82 hm2,示范推广辐射面积980 hm2,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示范带动效果突出,2023年1月被命名为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从示范创建有基础、龙头企业有想法、水利部门有需求、水保治理有特色等方面总结了示范园创建的经验与启示,分析了园区创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争创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发展建议。
  • 试验与研究
    中国水土保持. 2024(4): 57-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4.016
    为分析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葫芦河流域果树经济林(苹果)地、山杏水保林地和自然裸地的枯落物持水过程及其特性,通过室内浸水试验,分别对不同地类枯落物蓄积量、持水量、持水率、吸水速率和拦蓄量等水文特性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地类枯落物蓄积量在2.80~4.23 t/hm2之间,最大持水量在6.27~14.46 t/hm2之间,有效拦蓄量在5.05~11.55 t/hm2之间,均表现为果树经济林(苹果)地>山杏水保林地>自然裸地;枯落物的吸水速率与时间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幂函数关系,吸水速率在0~2 h内急剧下降,4 h后趋于平缓,24 h后趋近于0。因此,栽植果树经济林不仅具有产业经济价值,而且其枯落物具有与水保林相同或更高的蓄水保土特性,对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墒情具有重要作用。
  • 新探索新实践
    孟天友,刘正扬,彭强,李琼,罗志玉
    中国水土保持. 2024(9): 33-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9.012
    毕节丁家寨水土保持监测站地处毕节市七星关区碧海街道丁家寨社区,于2017年11月动工建设、2020年5月12日正式投运,是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监测站点之一,也是毕节市水务部门按照建设项目管理程序承建的,包括项目规划选址、项目立项、土地征收、招标调整、办理施工许可和产权证书等全套手续的第一个水土保持监测站点。从优选建站用地、优化建设方案、紧扣产业发展重点、自动与人工观测结合、绿化美化提档升级和运行管理规范有序等方面,总结了建站经验,并基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 县域水保
    中国水土保持. 2024(5): 76-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5.021
    为更好发挥水源涵养功能,近年来隆化县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全面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以奖代补试点工程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介绍了隆化县近年来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措施,包括:规范程序,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科学规划,确保项目稳步推进;严格标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严格执法,确保建设与管理并重;巩固成果,确保效益长期发挥。总结了未来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形势和进一步治理思路。
  • 新思考新探讨
    孙泉忠1,陈菊艳2,杨勇3,潘紫叶1,罗松平1
    中国水土保持. 2024(9): 12-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9.005
    江口县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地带,属湘资沅上游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多年来,江口县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党政主导、全民参与”的工作思路,全面防治水土流失,2023年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为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区域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总结了江口县在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效,以及强化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布局、推进专项治理、强化部门联动、强化监督执法、加大投资力度、重视宣传教育等方面的水土保持建设经验。
  • 建设项目防与治
    罗忠志,孟天友,彭强,罗志玉,刘正扬,何加兴
    中国水土保持. 2024(7): 38-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7.012
    大规模开垦、不合理耕种是导致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直接原因。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毕节市七星关区丁家寨水土保持监测站位于贵州省岩溶区,通过在丁家寨水土保持监测站设立林地、果园、耕地、裸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径流小区,开展2019—2022年降水量、土壤含水率和产流产沙量监测,分析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坡面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2019—2022年4个径流小区的土壤含水率总体表现为林地>果园>耕地>裸地,径流深和径流系数总体表现为裸地>耕地>果园>林地,土壤流失量总体表现为裸地>耕地>果园>林地。林地、果园通过增加地表覆盖,减缓降雨径流,增加降雨入渗,可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岩溶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应高度重视植被建设和保护,推动经果林产业发展,合理安排耕作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 新思考新探讨
    孙中峰1,王欣苗2
    中国水土保持. 2024(7): 34-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7.011
    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抓手,而植物措施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治山保水、治河疏水、治污洁水、以水兴业角度提出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总体要求,并提出在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植物措施布设中应充分考虑植物措施的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的目标要求,在生态清洁小流域的预防保护区、综合治理区和生态修复区还应充分考虑植物措施的功能要求。总结提炼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植物措施对位配置的内容及目的是达到对功能定位的响应、资源环境的匹配和水土流失治理的需求,并提出了对位配置的6条原则,即定向性原则、安全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功能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稳定性原则,同时提出在实际操作中应从小流域系统诊断与功能需求分析、立地因子的选取、植物品种的选择、树种配置、林水关系配置等方面对植物措施进行科学设计,形成较为科学的实施方案。
  • 技术与措施
    唐桂梅1,2,3,刘洋1,2,3,彭颖舒1,2,3,周雨霞1,2,3,赵凡1,2,3,肖晓玲1,2,3,肖远志1,2,3,李卫东1,2,3,黄国林1,2,3
    中国水土保持. 2024(10): 74-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10.020
    水生植物在维持湿地生态平衡、净化水质、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以及提供旅游和休闲价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生长习性和景观效果等特性,筛选出102种具有净化、美化功能的适宜在乡村湿地环境中种植的水生植物,隶属于36科67属,以挺水植物为主,浮叶、漂浮、沉水植物为辅;同时,以物种生态位、种间关系为前提,形成了不同湿地空间区域的水生植物群落配置类型和方法;另外,提出了水生植物的种植、养护和管理措施,以期为乡村湿地碳减排效用的提升及乡村生态治理模式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 新时代水土保持
    中国水土保持. 2024(2): 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2.001
    2003年北京开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拉开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序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生态清洁小流域不断发展,全国累计建设约4 000条,已成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一面旗帜,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总结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发展历程,结合《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指导意见》(水保〔2023〕35号)、《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SL/T 534—2023)等最新要求,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阐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基本属性,探析了工作要求和主要任务,提出了推进新时代生态清洁小流域发展的建议。
  • 新思考新探讨
    王贺1,陈二霞2
    中国水土保持. 2024(7): 31-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7.010
    线性工程施工结束后,土体结构不稳定的边坡是土壤侵蚀的主要源地。植物措施是减少水土流失、保持边坡稳定性的重要措施,但在布设初期,植物的减蚀效应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总结了前人关于坡面土壤侵蚀防治的相关成果,基于秸秆和植物措施的强大减蚀作用,初步提出了一种线性工程边坡秸秆掺混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防护措施布设新思路,以弥补植物生长初期减蚀效应不足的缺陷,同时指出目前在掺混减蚀效应临界平衡点和施用标准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
  • 试验与研究
    王洁1,张广英1,刘凤婵1,陶泽2
    中国水土保持. 2024(7): 42-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7.013
    为探究太行山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规律,选取崇陵小流域内林地、坡耕地、裸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径流小区,利用人工观测结合自动雨量站、水土流失自动观测仪,观测2016年、2020年和2021年3个年份各径流小区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林地产流次数最少(7次),坡耕地产流次数最多(24次);径流深与次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径流深增长速度在林地最小,在坡耕地最大,表明林地对降雨的拦截作用最强;土壤流失量随降雨侵蚀力的增加而增加,坡耕地的增长速度最快;林地、坡耕地及裸地7—9月土壤流失量占全年的比例分别为100%、98.44%和88.79%;雨季时林地对水土流失的减少作用远大于雨季之后,表明雨季时林地对水土流失的抑制作用更强。坡耕地是太行山区产生水土流失较严重的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相同降雨类型下有植被覆盖、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土地可有效减少坡面水土流失量。
  • 新思考新探讨
    蔡敏,罗松平
    中国水土保持. 2024(9): 19-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9.007
    贵州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工作,截至2023年,贵州省共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3个、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3个、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1个;共创建省级水土保持示范项目18个,包括省级示范县1个、省级科技示范园5个、省级示范工程12个。通过梳理贵州省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工作成效,分析贵州省水土保持示范创建中存在的专项资金有待保障、创建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并提出进一步优化完善体制机制、激发民间资本参与积极性、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融合发展等示范创建建议,可为同类型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工作提供参考。
  • 县域水保
    韩永福
    中国水土保持. 2024(6): 62-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6.020
    略阳县位于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和丹江口库区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对于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1989年以来,略阳县持续开展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和省级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总结略阳县多年来的水土保持工作经验,分析今后水土保持发展思路,包括: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开拓创新、突破发展;积极争取水土保持项目资金;加强水土保持宣传培训。
  • 县域水保
    张阳, 刘海滨, 汝国栋
    中国水土保持. 2024(6): 65-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6.021
    东阿县属黄泛平原风沙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原有水土流失面积为159.83 km2,经过多年治理,2023年水土保持率高达91.82%,治理成绩斐然。2023年,东阿县被评为“山东省水土保持示范县”“2023年度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介绍了治理过程中的主要做法:积极创新水土保持预防保护模式,坚持水沙同治,擦亮“绿满齐鲁·美丽山东”品牌,营造水土保持宣教工作浓厚氛围。
  • 新思考新探讨
    中国水土保持. 2024(5): 71-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5.020
    自改革开放以来,榆林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可喜的“榆林速度”,但在新时代加快推进能源城市转型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生态领域仍存在着以水土流失为首的潜在性风险。通过分析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生态风险的表现及其成因,提出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风险治理对策,即以严密的制度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构建榆林市生态防范化解机制、实现产业低碳化发展新格局、建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使得生态防范化解机制真正能够为榆林市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 吕文强1,2,马红斌3,张煜4,马涛1,2,董彦丽1,2
    中国水土保持. 2025(3): 63-66.
    为进一步精准落实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求,根据甘肃省水土保持率现状值、远期目标值,探究甘肃省水土保持三级区划水土保持对策和措施布局,结果表明:8个三级区水土保持率现状值和远期目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51.38%~80.76%、54.02%~87.65%,其中若尔盖高原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现状值(80.76%)最高,陇南山地保土减灾区远期目标值(87.65%)最高,河西走廊农田防护防沙区现状值和远期目标值均最低;水土保持率远期目标值与现状值的差值为0.66~18.30个百分点,其中晋陕甘高塬沟壑蓄水保土区最高,若尔盖高原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最低;主要的水土保持功能定位体现在农田防护和防风固沙、蓄水保水和土壤保持、水源涵养、防灾减灾等方面,据此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天然牧草地、森林、河湖湿地保护为主的自然生态修复,以及量水而行的农田防护等防治策略和水土保持措施布局。
  • 新思考新探讨
    宁琪, 顾再柯, 付宇文
    中国水土保持. 2024(6): 68-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6.022
    贵州省水土保持委员会(简称“省水保委”)自成立以来,在各成员单位积极履职、协同配合下,在强化水土保持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创新和预防监督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进入新阶段,面临高质量发展需求紧迫、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艰巨、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形势严峻等局面。基于省水保委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工作制度不健全、技术支撑不到位等问题,提出了细化任务分解和责任落实、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程序、提高技术支撑保障能力等对策,以促进省水保委及各成员单位勠力同心、协同创新,持续推动贵州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开展。
  • 曾发意1,王丹1,王召召2,王晓楠1,金永亮1,梁亭1
    中国水土保持. 2025(3): 87-90.
    保障北京冬奥绿色电能电力组团工程作为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配套电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通过优化施工工艺、采用三维投影技术、利用GPS虚拟交桩、模拟施工过程等方法,减小了工程扰动土地面积和土方开挖量,工程最终达到零弃方;通过应用高低腿开挖、无人机放线、货运索道等技术,减少了工程建设对周围环境的破坏;通过对原塔改造升级,解决了历史挂渣问题;通过采用坡面排水工程、SNS柔性防护网、浆砌石分级护坡、挡土墙、植被恢复等技术创新高陡边坡治理,减少了水土流失。该工程采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可复制,推广性强,为输变电工程项目水土保持新技术的应用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 新思考新探讨
    宁茂岐, 任杰, 丁禹, 罗松平
    中国水土保持. 2024(6): 71-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6.023
    贵州作为长江上游和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是全国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点省份之一。长期以来,贵州坚决贯彻执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截至2022年全省水土保持碳汇能力指标统计面积共计98 471.87 km2,碳汇能力为4 078.58万t(二氧化碳当量),可中和掉全省18.54%的碳排放量,治理成效较为显著。根据贵州省水土保持碳汇能力评估结果,分析影响水土保持碳汇的主要因素,挖掘水土保持增汇潜力,提出全面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加快推进水土流失重点治理、依法严格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强化水土保持监测评价、提高水土保持科技支撑等水土保持固碳增汇路径,以推动贵州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加快实现“双碳”目标。
  • 崔亚强,薛丽娟
    中国水土保持. 2025(4): 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4.002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水利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多项水土保持示范创建评选活动。自2021年开展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创建活动以来,至2023年共开展3批次评选活动,有131个县(市、区、旗)入选“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分布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析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在区域、省级行政区、水土保持一级区等方面的分布规律,发现存在分布不均衡、布局不科学、缺少顶层设计和示范县评价打分标准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根据各示范县创建的经验和做法资料,总结出成功创建示范县要强化组织领导、聚焦项目建管并重、注重科技成果应用、打造完备的综合防治体系和注重效益发挥等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统筹谋划、合理布局,取消数量限制、平衡地区差异,建立激励机制、强化示范引领,补充完善示范县评价打分标准和加强交流合作等创建建议。
  • 马海霞,刘小荣,鱼海霞,常军霞,张文祥,赵金华,栾秀萍
    中国水土保持. 2025(3): 82-86.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以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安家沟流域为研究区,以撂荒地、小麦地、沙棘地、油松地、紫花苜蓿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的方式采用静水崩解法分析不同粒径、不同坡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团聚体崩解速率,并计算水稳性指数和分形维数;采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测定植物根重密度、根表面积等根系特征参数值,分析土壤团聚体水稳性指数和植物根系特征参数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水稳性指数排序为粒径1 mm的>粒径2 mm的>粒径5 mm的>粒径10 mm的,不同坡度土壤团聚体水稳性指数排序为坡度5°的>坡度10°的>坡度20°的>坡度15°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水稳性指数排序为紫花苜蓿地的>沙棘地的>撂荒地的>油松地的>小麦地的。②紫花苜蓿地的各根系参数值最大,小麦地的最小。③小麦地粒径>20.00 mm的土壤团聚体质量占比最高,粒径≤0.25 mm的土壤团聚体质量占比最低,分形维数最小;紫花苜蓿地粒径>20.00 mm的土壤团聚体质量占比最低,粒径<0.25 mm的土壤团聚体质量占比最高,分形维数最大。④土壤团聚体水稳性指数与根系特征参数值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紫花苜蓿地的相关性最强,小麦地的相关性最弱。
  • 沙小燕,王辅,何倩,韩芬,张鹤,赵强
    中国水土保持. 2025(3): 78-81.
    为了研究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耗水量,以陇中东地区平凉市为例,采用蒸散气候学经验模型方法,对该地区不同类型植被生长期(4—10月)的蒸散耗水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植被生长期(4—10月)的蒸散耗水量存在明显差异,乔木林>灌木林>草地,草地蒸散耗水量随着覆盖度增大而增加;研究区7—8月所有类型植被蒸散耗水量均达到最大值;在空间分布上该地区植被蒸散耗水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东西差异上,东部泾河流域乔木林、灌木林和草地蒸散耗水量比西部葫芦河流域分别高出23.11、21.81和17.91 mm,南北差异则不大。
  • 闫晓玲1,郝莹1,扈桂琪1,段景莎2,徐永迪2
    中国水土保持. 2025(3): 56-58.
    利用从俄罗斯引进的大果沙棘品种“201304”“201305”,以及采用蒙古沙棘与中国沙棘杂交培育出的4个杂交沙棘品种“杂雌优1号”“杂雌优10号”“杂雌优12号”“杂雌优54号”,于2014年在黄土高塬沟壑区的甘肃庆阳进行种植试验,2017年两类沙棘全部结果后,对干全果中含油率、总黄酮、葡萄糖、果糖、苹果酸、β-胡萝卜素、VE等营养成分含量做了系统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引进沙棘、杂交沙棘两类沙棘各营养成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引进沙棘果实中油脂、果糖、β-胡萝卜素含量比较高,可作为沙棘油生产的主要原料,杂交沙棘果实中总黄酮、葡萄糖、苹果酸、VE含量比较高,可作为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的原料;同类沙棘各品种间的营养成分含量也不相同,其中“201304”全果含油率、果肉含油率及苹果酸、β-胡萝卜素、VE含量比较高,可作为沙棘油生产的主要原料,“201305”总黄酮、葡萄糖、果糖含量比较高,可作为沙棘保健品、沙棘饮料生产的主要原料。因此,不同种类、不同品种的沙棘用途存在差异,沙棘企业要根据各沙棘品种的营养成分含量进行合理开发。
  • 新时代水土保持
    赵院, 曹文华
    中国水土保持. 2025(2): 9-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2.003
    水土保持监测是依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开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2002年以来,水利部先后发布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 277—2002)、《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SL 342—2006)、《水土保持监测点代码》(SL 452—2009)和《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技术规范》(SL 592—2012)4项标准,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以来,原来的4项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要求,急需修订完善。2020年,水利部决定对这4项标准进行整合修订。2024年10月22日,水利部发布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SL/T 227—2024),自2025年1月22日起实施。修订后的标准适用于国家和地方水土保持监测站建设、监测站观测内容和方法、遥感监测、数据管理与应用等。对标准修订的背景、修订过程、修订原则、标准主要内容、修订主要内容和强化内容等进行了解读,为相关从业单位及从业人员学习、理解和掌握标准提供参考。建议组织编制标准宣贯材料,开展宣传和培训,各地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相关工作时要认真贯彻执行,在使用中发现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标准的技术水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数据支撑。
  • 曹优明,杨扬
    中国水土保持. 2025(3): 59-62.
    以卢氏县范里河等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为研究对象,以“双碳”目标为导向,采用中小尺度问题识别与诊断方法对项目区生态基础条件和突出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主要生态问题为点、面状水土流失有加重趋势,山地森林低质低效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坡耕地低效耕作尚未大规模改观,河流湖库重要湿地生态功能退化明显等。提出“一个流域,六个片区;一个问题,一种方案;四条河流,多点治理”的总体部署方案,结合不同片区的突出问题,形成适合的措施布局,有序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通过探索以生态修复工程为主、自然恢复工程为辅的方法,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治理模式,旨在提高项目区的碳汇功能及经济价值。
  • 工程建设与管理
    李海红
    中国水土保持. 2024(7): 68-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7.018
    秦州区现有各类淤地坝26座,淤地坝的建成有效减少了入河泥沙和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减轻了灾害破坏程度,保障了工程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多年来,秦州区在淤地坝防汛管理实践中总结的主要经验包括:落实保障措施,维护工程安全;狠抓体系建设,靠实管护责任;强化分类指导,提升管理水平。针对秦州区淤地坝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 苏鹏海1,杨靖文1,高雅灵2,张晓虹1,刘燕1,吴林1,彭蕾1,金霞1
    中国水土保持. 2025(3): 52-55.
    为进一步明确甘肃省坡耕地分布及高标准梯田建设潜力,对各市(州)不同坡度耕地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甘肃省现有耕地520.95万hm2,坡度>6°~25°范围内适宜改造成高标准梯田的耕地面积有273.34万hm2,占全部耕地面积的52.47%。②各梯田二级分区内适宜改造成高标准梯田的耕地面积分别为陇中黄土丘陵区(Ⅰ2)177.65万hm2、陇东黄土高原区(Ⅰ1)49.50万hm2、陇南西礼徽成丘陵盆地区(Ⅰ3)19.82万hm2、陇南土石山区(Ⅱ1)12.21万hm2、甘南高原草原区(Ⅰ4)7.45万hm2、祁连山东段山麓低山丘陵区(Ⅱ2)6.71万hm2。
  • 小流域治理
    蒲浪超
    中国水土保持. 2024(7): 25-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7.008
    五马河(街道段)流域功能定位为城郊生态清洁小流域和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流域面积为27.85 km2,土壤侵蚀以轻、中度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面积为12.06 km2,其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被列入2022年度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根据五马河(街道段)流域现状和生态功能分区施策,生态自然修复区以封禁治理和植物措施为主,综合治理区主要采取坡改梯工程措施,生态修复区采取面源污染治理、田间道路建设、庭院绿化和景观配套等工程措施。治理后,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81.37%,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900 t/(km2·a),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流域内生态环境及水质;预计5 a后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45.09万元、间接经济效益210.59万元;拓宽了当地群众发家致富的道路,起到了典型引路和示范推广的作用。
  • 水保强监管
    中国水土保持. 2024(4): 17-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4.005
    水土流失危害事件发生后及时、如实报告并开展危害监测是法定要求。鉴于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监测报告没有统一的编写标准,在分析生产建设项目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形式和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监测报告编制要点和基本内容,以提升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其中,报告编制要点包括编制单位要求、监测要求、文本要求及时限要求,基本内容包括项目基本情况、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水土流失危害事件调查、水土流失危害事件造成的影响、结论和建议、附件附图及相关资料等内容。
  • 吴倩,张芳雪,陈琢玉,邱达,刘超
    中国水土保持. 2025(4): 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4.001
    依托CNKI(中国知网)平台,检索2015—2024年(除2024年统计至8月外,其余年份均统计至年底)以生态系统服务为主题的核心文献,探讨近10 a此领域的研究情况,结果表明:①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环境政策的引导和实施,有关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数量日益增加,2015—2024年年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15年的80篇增至2022年的212篇,之后稍有下降;②文献涉及的研究机构和人员众多,机构达1 867个、人员达4 120人,为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力量,在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体系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③近10 a来,土地利用、供需关系、土壤保持、价值评估、生态补偿、权衡、景观格局等是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热点,其中土地利用是第一大研究热点;④文献关键词聚集在土地利用、权衡、景观格局、供需关系、气候变化、土壤保持、价值评估、生态产品、人类福祉九大类,分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估算、生态系统服务市场、生态系统服务要素变化3个研究主题方向;⑤驱动因素、生态产品、风景园林、生态修复、供需平衡等关键词,突现延续至2024年,是研究的重点也是研究的前沿。
  • 县域水保
    中国水土保持. 2024(2): 72-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2.018
    信阳市平桥区为大别山革命老区,人地矛盾突出,形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多年来,平桥区在水土保持工作过程中,坚持精准治理、示范引领、人水和谐,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打造了精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创建了一流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助推了乡村振兴,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 新时代水土保持
    中国水土保持. 2024(2): 6-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2.002
    开展水土保持碳汇研究,分析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碳汇效应,可为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碳汇能力、制定固碳增汇政策措施、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学依据。论述了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碳汇意义、碳汇功能内涵和机理、碳汇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总结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深入分析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生态系统固碳功能、植被固碳和土壤碳库的影响,提出了以固碳增汇为目标的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配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