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新思考新探讨
    惠波1,吴冠宇2,李长保3,王鹏4
    中国水土保持. 2024(9): 15-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9.006
    陕西省秦岭区域汉江、丹江流域是全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省内引汉济渭工程的核心水源涵养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使陕南整体被划入主体功能区的限制开发区,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面临缺乏项目资金但有治理要求、缺乏补偿机制但有限制性法规的突出矛盾,为了破解当前不利局面,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给予当地政府更多的政策和项目支持。从陕西省工作实际出发,阐述了水源区水土保持和生态补偿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尤其是要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和机制,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尽快启动实施“丹治”“十四五”规划,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路径,以弥补水源区因保护生态环境而做出的巨大牺牲,彰显主体功能区建设大局和“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担当。
  • 试验与研究
    中国水土保持. 2024(4): 49-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4.014
    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威胁着人类生存空间。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工程项目的实施,我国石漠化面积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通过阐明人为干扰下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退化及恢复机制,梳理总结现有石漠化治理技术和模式,聚焦石漠化治理面临的治理成效巩固难、可持续性差、治理技术与模式缺乏区域针对性、植被群落稳定性欠佳等问题,提出未来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应转变观念、推进标准研究制定、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等建议。
  • 吴冠宇1, 3, 惠波2, 李长保3, 王鹏4
    中国水土保持. 2024(1): 23-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1.007
    截至2022年底,陕西省建成淤地坝35 049座,占全国淤地坝总数的58%,是淤地坝建设的主战场。基于陕西省淤地坝建设发展现状及成效,从病险淤地坝影响安全运用、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林业占地手续制约水保生态治理项目实施的积极性、运行管理手段落后等4个方面,分析了淤地坝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顶层规划体系、超前谋划项目前期、加强建设管理、创新筹融资机制、提升运行管理效能、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等6个方面的应对举措,可为陕西省淤地坝高质量发展和打造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积极探索。
  • 试验与研究
    裘涛1,2,李钢1,2,郭秀琴3,刘克军4,钟壬琳3,田刚1,2,王通薄1
    中国水土保持. 2024(10): 59-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10.016
    通过安吉县2022年度水土保持措施的分类统计、调查和试验,获取相关指标参数,采用碳汇速率法估算了全县水土保持碳汇效益,结果表明:安吉县2022年水土保持措施的全口径碳汇效益为710 441.58 t/a,其中措施碳汇效益占62.63%,保土碳汇效益占37.37%;水土保持林地对碳汇效益的贡献最大,占总碳汇效益的84.01%,重点工程碳汇效益99.24%来自于林地的封禁治理措施;水土保持基本农田碳汇效益占总碳汇效益的14.85%,其中50.38%来自于其保土碳汇效益;水土保持草地由于其面积小,因此碳汇效益占比也小。安吉县可以采取改变低效土地利用类型,增加高效碳汇林地,提升林地净生产力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碳汇效益。
  • 小流域治理
    刘海娟
    中国水土保持. 2024(9): 9-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9.004
    延庆区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自2013年开始建设,至2022年结束,累计治理18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6 km2,总投资13 674.775万元。在实施过程中,延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工程建设,始终坚持以生态保护为目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总体建设思路,在水土保持、生态韧性、特色种植、民俗旅游、景观环境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总结出依据形势、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联动、高效协调推进,规划引领、确保设计科学,规范管理、扎实工程建设,后期管护、永续发挥效益,全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宣教培训、营造良好氛围等经验,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 张雪杨, 仲康, 黄斌, 王旭东, 方舒, 马力, 程龙, 王余杰
    中国水土保持. 2024(1): 8-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1.003
    近年来,在水土保持工程的实践中,表土保护及其后续工作愈发得到关注。但是,如何同时实现表土保护的多重目的、确保表土保护设计的有效性,仍然缺乏明确规范或统一指导。为解释表土保护工作的困难和复杂,以有效性为出发点,构建了表土保护不可能三角,在该三角上初步划定了表土保护措施设计的理论有效范围,并对可能出现的实际工况进行了举例阐述。
  • 小流域治理
    姜杰, 孟天友, 江河
    中国水土保持. 2024(6): 22-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6.007
    织金县桂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位于贵州省织金县南部双堰街道乌蒙利民生态茶园内,园区地形地貌和水土流失等特征具有典型代表性。示范园为技术推广型科技示范园,主要示范推广种植茶树,总面积76.82 hm2,示范推广辐射面积980 hm2,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示范带动效果突出,2023年1月被命名为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从示范创建有基础、龙头企业有想法、水利部门有需求、水保治理有特色等方面总结了示范园创建的经验与启示,分析了园区创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争创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发展建议。
  • 以案释法
    中国水土保持. 2024(5): 26-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5.009
    以毕节市水务局查处的贵州黔西化窝煤业有限公司拒不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案件为例,从执法主体合法、“一案两卷”办案、自由裁量适当、法制审核规范、留置送达有效等方面对典型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探讨了案例中执法主体、征收标准和违法成本等问题,可为规范执法、以案释法提供参考。
  • 试验与研究
    中国水土保持. 2024(4): 57-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4.016
    为分析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葫芦河流域果树经济林(苹果)地、山杏水保林地和自然裸地的枯落物持水过程及其特性,通过室内浸水试验,分别对不同地类枯落物蓄积量、持水量、持水率、吸水速率和拦蓄量等水文特性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地类枯落物蓄积量在2.80~4.23 t/hm2之间,最大持水量在6.27~14.46 t/hm2之间,有效拦蓄量在5.05~11.55 t/hm2之间,均表现为果树经济林(苹果)地>山杏水保林地>自然裸地;枯落物的吸水速率与时间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幂函数关系,吸水速率在0~2 h内急剧下降,4 h后趋于平缓,24 h后趋近于0。因此,栽植果树经济林不仅具有产业经济价值,而且其枯落物具有与水保林相同或更高的蓄水保土特性,对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墒情具有重要作用。
  • 新探索新实践
    孟天友,刘正扬,彭强,李琼,罗志玉
    中国水土保持. 2024(9): 33-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9.012
    毕节丁家寨水土保持监测站地处毕节市七星关区碧海街道丁家寨社区,于2017年11月动工建设、2020年5月12日正式投运,是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监测站点之一,也是毕节市水务部门按照建设项目管理程序承建的,包括项目规划选址、项目立项、土地征收、招标调整、办理施工许可和产权证书等全套手续的第一个水土保持监测站点。从优选建站用地、优化建设方案、紧扣产业发展重点、自动与人工观测结合、绿化美化提档升级和运行管理规范有序等方面,总结了建站经验,并基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 县域水保
    中国水土保持. 2024(5): 76-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5.021
    为更好发挥水源涵养功能,近年来隆化县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全面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以奖代补试点工程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介绍了隆化县近年来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措施,包括:规范程序,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科学规划,确保项目稳步推进;严格标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严格执法,确保建设与管理并重;巩固成果,确保效益长期发挥。总结了未来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形势和进一步治理思路。
  • 新思考新探讨
    孙泉忠1,陈菊艳2,杨勇3,潘紫叶1,罗松平1
    中国水土保持. 2024(9): 12-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9.005
    江口县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地带,属湘资沅上游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多年来,江口县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党政主导、全民参与”的工作思路,全面防治水土流失,2023年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为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区域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总结了江口县在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效,以及强化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布局、推进专项治理、强化部门联动、强化监督执法、加大投资力度、重视宣传教育等方面的水土保持建设经验。
  • 新思考新探讨
    孙中峰1,王欣苗2
    中国水土保持. 2024(7): 34-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7.011
    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抓手,而植物措施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治山保水、治河疏水、治污洁水、以水兴业角度提出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总体要求,并提出在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植物措施布设中应充分考虑植物措施的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的目标要求,在生态清洁小流域的预防保护区、综合治理区和生态修复区还应充分考虑植物措施的功能要求。总结提炼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植物措施对位配置的内容及目的是达到对功能定位的响应、资源环境的匹配和水土流失治理的需求,并提出了对位配置的6条原则,即定向性原则、安全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功能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稳定性原则,同时提出在实际操作中应从小流域系统诊断与功能需求分析、立地因子的选取、植物品种的选择、树种配置、林水关系配置等方面对植物措施进行科学设计,形成较为科学的实施方案。
  • 建设项目防与治
    罗忠志,孟天友,彭强,罗志玉,刘正扬,何加兴
    中国水土保持. 2024(7): 38-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7.012
    大规模开垦、不合理耕种是导致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直接原因。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毕节市七星关区丁家寨水土保持监测站位于贵州省岩溶区,通过在丁家寨水土保持监测站设立林地、果园、耕地、裸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径流小区,开展2019—2022年降水量、土壤含水率和产流产沙量监测,分析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坡面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2019—2022年4个径流小区的土壤含水率总体表现为林地>果园>耕地>裸地,径流深和径流系数总体表现为裸地>耕地>果园>林地,土壤流失量总体表现为裸地>耕地>果园>林地。林地、果园通过增加地表覆盖,减缓降雨径流,增加降雨入渗,可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岩溶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应高度重视植被建设和保护,推动经果林产业发展,合理安排耕作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 技术与措施
    唐桂梅1,2,3,刘洋1,2,3,彭颖舒1,2,3,周雨霞1,2,3,赵凡1,2,3,肖晓玲1,2,3,肖远志1,2,3,李卫东1,2,3,黄国林1,2,3
    中国水土保持. 2024(10): 74-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10.020
    水生植物在维持湿地生态平衡、净化水质、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以及提供旅游和休闲价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生长习性和景观效果等特性,筛选出102种具有净化、美化功能的适宜在乡村湿地环境中种植的水生植物,隶属于36科67属,以挺水植物为主,浮叶、漂浮、沉水植物为辅;同时,以物种生态位、种间关系为前提,形成了不同湿地空间区域的水生植物群落配置类型和方法;另外,提出了水生植物的种植、养护和管理措施,以期为乡村湿地碳减排效用的提升及乡村生态治理模式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 新时代水土保持
    中国水土保持. 2024(2): 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2.001
    2003年北京开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拉开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序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生态清洁小流域不断发展,全国累计建设约4 000条,已成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一面旗帜,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总结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发展历程,结合《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指导意见》(水保〔2023〕35号)、《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SL/T 534—2023)等最新要求,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阐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基本属性,探析了工作要求和主要任务,提出了推进新时代生态清洁小流域发展的建议。
  • 新思考新探讨
    王贺1,陈二霞2
    中国水土保持. 2024(7): 31-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7.010
    线性工程施工结束后,土体结构不稳定的边坡是土壤侵蚀的主要源地。植物措施是减少水土流失、保持边坡稳定性的重要措施,但在布设初期,植物的减蚀效应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总结了前人关于坡面土壤侵蚀防治的相关成果,基于秸秆和植物措施的强大减蚀作用,初步提出了一种线性工程边坡秸秆掺混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防护措施布设新思路,以弥补植物生长初期减蚀效应不足的缺陷,同时指出目前在掺混减蚀效应临界平衡点和施用标准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
  • 试验与研究
    王洁1,张广英1,刘凤婵1,陶泽2
    中国水土保持. 2024(7): 42-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7.013
    为探究太行山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规律,选取崇陵小流域内林地、坡耕地、裸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径流小区,利用人工观测结合自动雨量站、水土流失自动观测仪,观测2016年、2020年和2021年3个年份各径流小区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林地产流次数最少(7次),坡耕地产流次数最多(24次);径流深与次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径流深增长速度在林地最小,在坡耕地最大,表明林地对降雨的拦截作用最强;土壤流失量随降雨侵蚀力的增加而增加,坡耕地的增长速度最快;林地、坡耕地及裸地7—9月土壤流失量占全年的比例分别为100%、98.44%和88.79%;雨季时林地对水土流失的减少作用远大于雨季之后,表明雨季时林地对水土流失的抑制作用更强。坡耕地是太行山区产生水土流失较严重的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相同降雨类型下有植被覆盖、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土地可有效减少坡面水土流失量。
  • 新思考新探讨
    蔡敏,罗松平
    中国水土保持. 2024(9): 19-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9.007
    贵州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工作,截至2023年,贵州省共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3个、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3个、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1个;共创建省级水土保持示范项目18个,包括省级示范县1个、省级科技示范园5个、省级示范工程12个。通过梳理贵州省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工作成效,分析贵州省水土保持示范创建中存在的专项资金有待保障、创建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并提出进一步优化完善体制机制、激发民间资本参与积极性、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融合发展等示范创建建议,可为同类型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工作提供参考。
  • 县域水保
    韩永福
    中国水土保持. 2024(6): 62-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6.020
    略阳县位于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和丹江口库区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对于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1989年以来,略阳县持续开展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和省级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总结略阳县多年来的水土保持工作经验,分析今后水土保持发展思路,包括: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开拓创新、突破发展;积极争取水土保持项目资金;加强水土保持宣传培训。
  • 县域水保
    张阳, 刘海滨, 汝国栋
    中国水土保持. 2024(6): 65-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6.021
    东阿县属黄泛平原风沙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原有水土流失面积为159.83 km2,经过多年治理,2023年水土保持率高达91.82%,治理成绩斐然。2023年,东阿县被评为“山东省水土保持示范县”“2023年度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介绍了治理过程中的主要做法:积极创新水土保持预防保护模式,坚持水沙同治,擦亮“绿满齐鲁·美丽山东”品牌,营造水土保持宣教工作浓厚氛围。
  • 新思考新探讨
    中国水土保持. 2024(5): 71-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5.020
    自改革开放以来,榆林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可喜的“榆林速度”,但在新时代加快推进能源城市转型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生态领域仍存在着以水土流失为首的潜在性风险。通过分析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生态风险的表现及其成因,提出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风险治理对策,即以严密的制度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构建榆林市生态防范化解机制、实现产业低碳化发展新格局、建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使得生态防范化解机制真正能够为榆林市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 新思考新探讨
    宁琪, 顾再柯, 付宇文
    中国水土保持. 2024(6): 68-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6.022
    贵州省水土保持委员会(简称“省水保委”)自成立以来,在各成员单位积极履职、协同配合下,在强化水土保持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创新和预防监督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进入新阶段,面临高质量发展需求紧迫、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艰巨、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形势严峻等局面。基于省水保委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工作制度不健全、技术支撑不到位等问题,提出了细化任务分解和责任落实、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程序、提高技术支撑保障能力等对策,以促进省水保委及各成员单位勠力同心、协同创新,持续推动贵州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开展。
  • 新思考新探讨
    宁茂岐, 任杰, 丁禹, 罗松平
    中国水土保持. 2024(6): 71-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6.023
    贵州作为长江上游和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是全国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点省份之一。长期以来,贵州坚决贯彻执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截至2022年全省水土保持碳汇能力指标统计面积共计98 471.87 km2,碳汇能力为4 078.58万t(二氧化碳当量),可中和掉全省18.54%的碳排放量,治理成效较为显著。根据贵州省水土保持碳汇能力评估结果,分析影响水土保持碳汇的主要因素,挖掘水土保持增汇潜力,提出全面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加快推进水土流失重点治理、依法严格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强化水土保持监测评价、提高水土保持科技支撑等水土保持固碳增汇路径,以推动贵州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加快实现“双碳”目标。
  • 工程建设与管理
    李海红
    中国水土保持. 2024(7): 68-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7.018
    秦州区现有各类淤地坝26座,淤地坝的建成有效减少了入河泥沙和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减轻了灾害破坏程度,保障了工程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多年来,秦州区在淤地坝防汛管理实践中总结的主要经验包括:落实保障措施,维护工程安全;狠抓体系建设,靠实管护责任;强化分类指导,提升管理水平。针对秦州区淤地坝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 小流域治理
    蒲浪超
    中国水土保持. 2024(7): 25-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7.008
    五马河(街道段)流域功能定位为城郊生态清洁小流域和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流域面积为27.85 km2,土壤侵蚀以轻、中度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面积为12.06 km2,其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被列入2022年度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根据五马河(街道段)流域现状和生态功能分区施策,生态自然修复区以封禁治理和植物措施为主,综合治理区主要采取坡改梯工程措施,生态修复区采取面源污染治理、田间道路建设、庭院绿化和景观配套等工程措施。治理后,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81.37%,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900 t/(km2·a),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流域内生态环境及水质;预计5 a后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45.09万元、间接经济效益210.59万元;拓宽了当地群众发家致富的道路,起到了典型引路和示范推广的作用。
  • 水保强监管
    中国水土保持. 2024(4): 17-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4.005
    水土流失危害事件发生后及时、如实报告并开展危害监测是法定要求。鉴于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监测报告没有统一的编写标准,在分析生产建设项目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形式和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水土流失危害事件监测报告编制要点和基本内容,以提升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其中,报告编制要点包括编制单位要求、监测要求、文本要求及时限要求,基本内容包括项目基本情况、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水土流失危害事件调查、水土流失危害事件造成的影响、结论和建议、附件附图及相关资料等内容。
  • 小流域治理
    中国水土保持. 2024(3): 63-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3.016
    钟山县清塘镇英家村作为广西首批试点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对深井河范家庄—龙福洞段重点开展河道综合治理,以提升其防洪减灾能力,实现乡村振兴,美化生态环境。根据河道整治施工时序、工艺特点、项目区域环境特征等,将工程区分为护岸建设区、施工生产区和临时堆土场区3个防治区,结合水土保持工程、植物及临时措施,构建了全面、科学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以减少项目施工扰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提高项目区水土保持效益。预计到设计水平年,将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量174.92 t,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99.71%,林草植被恢复率达到98.46%,工程建设对当地水土资源及植被、生态环境等的影响降到最低,总体上达到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
  • 县域水保
    中国水土保持. 2024(2): 72-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2.018
    信阳市平桥区为大别山革命老区,人地矛盾突出,形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多年来,平桥区在水土保持工作过程中,坚持精准治理、示范引领、人水和谐,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打造了精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创建了一流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助推了乡村振兴,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 新时代水土保持
    中国水土保持. 2024(2): 6-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2.002
    开展水土保持碳汇研究,分析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碳汇效应,可为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碳汇能力、制定固碳增汇政策措施、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学依据。论述了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碳汇意义、碳汇功能内涵和机理、碳汇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总结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深入分析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生态系统固碳功能、植被固碳和土壤碳库的影响,提出了以固碳增汇为目标的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配置方案。
  • 新思考新探讨
    李铁男1,郭微微1,王俊1,刘沛显2
    中国水土保持. 2024(7): 27-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7.009
    黑龙江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开展了幸福河湖建设。在揭示“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本身就有价值、是重要生产力,和“金山银山”是互动转化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建设黑龙江省幸福河湖必须立足美好生态就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坚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生态文明观,牢牢守住水安全底线,坚持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制保护的生态法治观。实施黑龙江省幸福河湖建设行动,应在推动滨水绿色产业发展、探索河湖生态价值转换、共建人民美好精神家园等方面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实现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小流域治理
    中国水土保持. 2024(2): 32-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2.008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要求,解决山区水土流失、河道淤积和行洪受阻等问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北京市房山区大西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进行了探析。大西沟小流域属于山区小流域,按照《北京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房山区的山区为生态涵养区,在进行小流域治理时,以水源保护为主要目标,根据“三道防线”的要求,将大西沟小流域分为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和生态保护区三个功能区,生态修复区采用自然石砌筑封禁标牌进行封育保护,生态治理区通过梯田整修、护坡修复、节水灌溉等措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生态保护区主要种植乔灌草和花卉等进行绿化美化。通过对小流域进行恢复治理,提高了区域植被覆盖率,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流域自然条件和人居环境,同时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为沟域内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有助于乡村振兴。
  • 建设项目防与治
    孙云海, 李玉琦, 王劲峰, 沈瀛, 李志梅, 赵泽森, 金垚
    中国水土保持. 2024(6): 34-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6.011
    为了提高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报告的编制质量,保障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工作的有序开展,更好地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53号)的相关要求,梳理总结了自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转为建设单位自主开展以来,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报告编制的具体实践和经验,提出了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法定义务履行情况、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完成情况、水土保持设施质量、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水土保持工作组织和管理情况5个方面的验收报告编制要点,并提出验收报告普遍存在的生产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描述不清、水土保持方案及变更情况分析不到位、水土流失防治指标不规范且计算有误等8个共性问题。
  • 孟天友1,宁茂岐2,江河3,罗忠志1,彭强1
    中国水土保持. 2025(3): 9-11.
    2024年10月31日,作为西南地区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项目,贵州省织金县花红河小流域和白水河小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在贵州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成功签约,国能织金发电有限公司交易水土保持碳汇量3.4万t,交易金额119万元,为持续丰富水土流失治理方式,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提供了“贵州经验”。总结了织金县花红河小流域和白水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碳汇交易项目的主要做法:探索制定了《贵州省水土保持项目碳汇方法学(试行)》,核证了水土保持碳汇减排量为17.42万t;省市县上下协同联动,精准锁定有购买碳汇需求的企业,从购买水土保持碳汇的“4+1”作用(履行社会责任、“超前投资”、抵押融资、“以碳代赔”和首单宣传效应),回答好“为什么花钱买碳汇”问题。此外,针对目前存在的水土保持碳汇还未被纳入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碳票交易“地方粮票”只能在区域内交易、企业购买存在顾虑等问题,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水土保持碳汇与CCER接轨、规范碳汇交易机制和完善配套办法等建议。
  • 新思考新探讨
    张鸿, 马涛, 张进朝, 石东凯, 张卫东, 宋承礼
    中国水土保持. 2023(12): 16-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3.12.006
    《水土保持术语》(GB/T 20465—2006)中“水的损失”概念在指导水土保持生产实践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和学科的发展,已不适应新时期水土保持内涵和外延的变化。为完善水土保持基础理论,满足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新要求,有必要科学界定“水流失”的概念,促进《水土保持术语》(GB/T 20465—2006)修订工作。通过归纳分析“水的损失”概念的形成背景和其内涵及外延的发展历程,详细辨析词义和应用逻辑规则来确定“水流失”概念,可知“水流失”概念综合考虑了宏观角度水分运动和人类生存发展环境需要的局部水分运动的平衡,适应概念规范要求,适应新时期水土流失内涵及外延的发展,便于研究及实践应用,为进一步研究水流失治理标准提供了新思路。
  • 新时代水土保持
    中国水土保持. 2024(4): 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4.001
    2022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印发后,在全面分析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多轮咨询讨论基础上,河南省印发了《河南省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围绕贯彻落实《意见》和《实施方案》,从准确把握现状、增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责任感,认真落实《意见》、推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锚定发展目标、开启新时代水土保持新征程3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河南省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意见》印发后水土保持工作在科学治理、严格监管、宣传教育、创新赋能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提出了今后的工作重点,以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
  • 新思考新探讨
    夏兵, 刘萌萌, 王永喜, 王耀建, 黄守科
    中国水土保持. 2023(12): 22-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3.12.007
    《深圳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DB 4403/T34—2019)是深圳市现行水土保持标准化文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了《规范》编制过程中对深圳地方特点、规范定位、框架、重点技术内容的思考,重点阐述了水土保持措施设计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要求两部分的编制思路,并以中山大学·深圳建设工程项目为例,总结了在该项目水土保持专项设计与施工中对《规范》的执行情况,为其他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
  • 新技术应用
    中国水土保持. 2024(2): 19-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2.005
    木奇(由mulch音译而来)是以树木粉碎物、树皮和园林废弃物等为原料,经过粉碎、发酵、染色、加工、添加微量元素等分级处理形成的一种新型有机覆盖物,具备保护土壤、抑制扬尘、节省成本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美国农业及园林绿化中。在分析传统水土保持植物措施设计中植草措施的缺点和可替代性基础上,创新发掘了木奇在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中应用的可能和潜力,提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配置新模式,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了木奇在水土保持植物措施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从对土壤温度调节的影响、对土壤保水能力的影响、对土壤渗透能力的影响,以及节能降耗效益、技术推广前景和技术方法成熟性6个方面对木奇进行综合评判,结果为“很好”,表明木奇在水土保持植物措施设计中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 邹龙宇1, 2, 王农1, 3, 4
    中国水土保持. 2024(1): 40-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1.012
    高速公路路线长,其建设扰动范围广、土石方挖填量大,加上南方丘陵区的山地土质较为疏松,边坡土体不稳定,导致南方丘陵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频繁发生。开展高速公路工程各水土流失防治区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科学评价有助于推动绿色高速公路高质量建设。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开展南方丘陵区3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①在指标体系中林草恢复率、水土保持投资、林草覆盖率3个指标的权重较高。②宜丰联络线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得分最高,为4.214;昌栗高速得分最低,为3.903。③广吉高速路基工程区水土保持投资高,植物措施实施效果好,林草植被恢复率和林草覆盖率较高,水土保持效益好;宜丰联络线弃土场区通过喷播植草和护坡工程,植被恢复效果较好,水土保持效益好;昌栗高速弃土场区弃土量大,水土保持投资低,水土保持效益差。
  • 新思考新探讨
    黄长海
    中国水土保持. 2023(12): 14-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3.12.005
    做好铁路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工作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而深化设计阶段水土保持要求是加强铁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具体体现。通过强化和深化设计阶段水土保持要求,不仅能弥补水土保持方案编制阶段设计深度的不足,而且能结合工程建设实际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设计方案,做到有的放矢。以龙岩—龙川铁路龙岩—武平段隧道弃渣场截排水措施施工图深化设计为例,从深化设计所解决的问题、取得的实效、发挥的作用等方面论证了深化设计阶段水土保持要求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