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 马永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坚持统筹谋划、扎实做好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夯实制度支撑、推动建立水土保持长效机制,坚持保护为要、依法严格人为水土流失管控,坚持系统观念、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加强淤地坝建设和安全运用,坚持流域全覆盖、持续强化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坚持科技创新、加快推进智慧水土保持建设,使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新实效。相较于1990年,2024年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47.34%,水土保持率提高了27.57个百分点,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然而黄河流域生态本底脆弱、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的客观事实仍然存在,水土保持工作依然任重道远。进入新时期,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将坚定不移地推进水土保持提质增效,推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通过一体化推进水土流失重点治理、持续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着力创新水土保持政策机制、进一步夯实水土保持基础支撑,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惠及民生的“金山银山”,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 郜国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多年来,在水利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领导下,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一代代水保人扎根黄土大地,接续奋斗,默默奉献。目前,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态势,曾经沟壑纵横、黄土满坡,现在满眼绿色、生机盎然,为保障黄河安澜作出了重要贡献。介绍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机构沿革、发展历程和水土流失状况、水土保持工作成效等,总结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流失试验观测和科学研究、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土保持监测预报、淤地坝坝系安全运用管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六方面工作开展情况。未来将积极探索实践,砥砺奋进、久久为功,推动流域保护治理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展示新气象,推进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再上新台阶。
  • 乔殿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通过不断创新发展,近年来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在总结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现状基础上,分析了水土保持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存在的问题挑战,从系统性、综合性、源头性、科学性、协同性5个方面和维度提出了新时代推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 赵永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历经萌芽、起步、发展、完善四个阶段,从传统人工观测逐步走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要求,以及《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系统性部署,需构建“站点监测+动态监测+定期调查”的立体化监测体系。总结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深入开展基础研究、拓展水土保持监测体系、推动技术融合与创新等建议。
  • 李智广1, 黄菊兰2, 于来会3, 肖胜生4, 李晟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江西省宁都县依托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在原本杂草难生的荒坡上建成了法沙村蔬菜基地,开创性地走出了一条可持续供给高品质生态产品,实现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新途径。此途径可总结为:通过农业种植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土流失科学防治,突破原生自然生态系统的限制因素,构建优良人工生态经济系统;组建高素质作务和技术团队,实施科学的管理管护方式,全面提升生态产品质量和产能,保证高品质生态产品的可持续供给;建立高效的销售体系和健全的政策资金支持机制,推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基地日均供给蔬菜5 t以上,年产值达1 200万元以上,村集体每年增收100万元,种植户户均增收16万元,人均每年增收2万元。法沙村蔬菜基地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不仅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创新性,而且具有良好的可复制性和推广意义。
  • 崔建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守护“绿水青山”,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是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作为连接政府、市场与公众的桥梁纽带,以其独特的专业性、公益性、灵活性和组织网络优势,正在成为推动国家水土保持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基于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和社会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优势,总结了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着力打造一流学术交流平台、持续提升《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学术影响力、设立科技奖励、构建三级决策咨询服务体系、举荐优秀人才等。新时期,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将以建设一流学会为目标,通过深化政策研究与高端智库建设、加大科技支撑与创新、强化技术集成与标准化引领、拓展科技服务链条与效能、创新科普形式与公众参与模式等,进一步发挥学会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潜能。
  • 姜德文1,赵凤伟2,王燕2,刘晓霞3,高金晖2,党晨席2,邢路平2,邱啟璜2,戴博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国家减排增汇工作,特别是针对水土流失与生态治理方面的碳汇机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研究成果,而针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在减碳路径、增汇潜力挖掘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开展。基于生产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特点及影响,深度分析其在场地扰动、土方开挖、植被破坏等环节的碳释放机理,查明了其碳排放的重点时段及部位,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完善相关机制体制、强化科技支撑及创新成果的推广等策略,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约束性考核、水土保持碳汇提升等提供技术支撑。
  • 姚文艺1,2,焦鹏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宁夏回族自治区清水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多沙区的西南边界带,治理难度大,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目标实现带来极大挑战。通过对清水河流域实地调研,结合数据统计分析,并检索阅览相关文献,对清水河流域减沙治理有关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一些初步对策建议。目前,清水河流域治理面对的挑战主要为:治理措施体系的结构、布局不甚合理,对洪水泥沙的控制作用薄弱;缺乏适应于流域有效恢复植被的关键技术,植被覆盖度低,难以发挥明显的减沙效果;流域空间治理不均衡,难以发挥系统治理的综合效应;生态衍生产业发展不充分,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等。针对这些挑战,结合流域自然属性,提出了治水与减沙协同,制定清水河流域生态修复空间区划,推进流域生态治理-衍生经济协同发展,开展以治水与减沙统筹协同为主线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多梯级协同治理,完善、优化水土流失监测站点的空间布局与监测功能,开展清水河治水减沙综合治理专项研究等建议。
  • 李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潼关水文站(以下简称“潼关站”)控制面积68.22万km2,占黄河流域总面积(79.47万km2)的85.84%,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测年输沙量持续减少。将1955—2023年潼关站年输沙量序列分为3个时段(1955—1970年、1971—1987年、1988—2023年)建立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年输沙量减少的数量与机理,结果表明:①用3个时段的回归模型对黄河潼关站年输沙量进行“素描”,经检验,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均达到了α=0.001水平,回归模型具有较高的仿真度,实测值与计算值之间具有“数字孪生”的“模样”。②计算结果显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措施数量少、质量低,减沙效果被“湮没”在剧烈波动的输沙量变化中,没有进入回归模型;20世纪70年代以后,水土保持因子进入回归模型,但其对黄河年输沙量的影响略小于降雨因子;1988年以后,水土保持措施形成规模,且拦蓄泥沙的能力显著提高,水土保持因子成为影响黄河年输沙量的主要因子。③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增加和质量提高,水土保持措施年减沙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年际间波动幅度也存在减小的趋势,说明水土保持“钝化”了降雨产沙,水土保持措施面积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稳定了黄河年输沙量,减小了输沙量的年际变化。④由于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和工程项目均具有一定的有效年限,因此今后在开展新的治理项目时,必须对现存的各项措施进行巩固提高、提质增效,才能更好地巩固水土保持减沙效果,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 葛彩虹1,童览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杭州市为破解传统治水体系的制度性碎片化困境,构建了生态筑基-价值转化-安全韧性-文化活化-数字赋能“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治水体系。该治水体系显著提升了治理效能,但仍面临城乡污水直排率差异显著(乡村12.3%、城市3.8%)、防洪标准(10~20 a一遇)低于国际韧性城市基准阈值(50 a一遇)、水文化IP开发滞后(文化资源开发效能指数42/100)及数据融合率不足(65.0%)等挑战。为此,提出五维对策:全域治理方面通过建立跨部门联席决策机制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系统整合城乡水环境治理体系;生态经济方面构建水权-碳汇-生物多样性协同交易市场体系,实施业态品质化升级战略,深度开展自然资本核算与价值转化机制研究;韧性基建方面实施100 a一遇防洪工程改造,构建WRF-Hydro与机器学习耦合模型、天基卫星-空域无人机-地表传感三维监测网络,建立市级巨灾风险共担基金;文化赋能方面运用VR/AR技术活化大运河遗产,建设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智慧水利方面基于联邦学习框架构建“水利超脑”系统,优化算法模型,革新人机交互范式。实证表明,该治水体系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洪水预见期延长至12 h以上,供水调度效率提升30%,为全球城市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系统治理路径。
  • 王海生,王星,潘宣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重要途径,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2025年1月7日,全国首单淤地坝碳汇交易落地米脂县高西沟,交易金额150万元,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阐述了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70多a以来生态治理的艰辛历程和显著成效,归纳了高西沟生态治理的样板经验和实践启示,摸索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经验,走出了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子,为新时代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驱动。
  • 张利超1,2,李学荣2,赵建民1,徐江宁3,罗冰倩3,孟碧澄4,谭经平4,周广天1,王致远1,吴桐菲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武宁县渡头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江西省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的“先行典范”。江西水利电力大学张利超博士团队根据《水利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建立健全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水保〔2024〕249号)要求,严格按照《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试行)》对武宁县渡头生态清洁小流域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等三大类生态产品13项指标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进行了全面核算,结果表明:渡头小流域现状情景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为105 358.07万元,基线情景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为61 567.42万元,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增值)为43 790.65万元。武宁县渡头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践的主要做法为:坚持高位推动、科学谋划推进、聚力协调配合、强化学习交流、加强宣传引导。该交易是江西省第一个真正以生态清洁小流域为完整单元,真正全覆盖水土保持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等三大类生态产品13项指标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充分体现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规范性、全面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党维勤1,党恬敏2,刘立峰1,高健健1,崔乐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两山”理念,分析水土保持效益及其生态产品价值内涵,系统阐释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在践行“两山”理念中的关键作用。以黄土高原辛店沟小流域为例,核算得出其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总值达165.06万元/a。将生态产品组合交易,交易金额总计为150万元,并反哺于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形成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并反哺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针对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面临的“难销售、难交易、难抵押、难变现、难赔偿”等核心问题,研究提出了政府主导、市场驱动及“政府+市场”协同三类价值实现机制,并凝练了供给类生态产品交易、生态资源权属交易、绿色金融支持、生态补偿机制和水土流失损害赔偿5条实现路径。研究内容可为破解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瓶颈、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范例。
  • 肖培青,焦鹏,王靖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域。经过多年持续治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状况明显改善,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生态环境持续转好,至2024年流域植被面积占比达68.11%;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实现突破,交易总额达968万元;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得到实现,交易内容包括供给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类生态产品。新时期,在国家政策推动、国家战略实施、多元化投入和科技创新背景下,水土保持工作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基于黄土高原沟道重力侵蚀较严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空间不均衡、部分区域灾害风险依然较为严重和水土流失监测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等现状,提出了构建分区防控体系、突破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创新生态产业化路径、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等发展对策。
  • 许晓鸿1,沈大伟2,黎霄苹1,鲍永雪1,孔伟刚1,孙美琪1,褚小京1,要金良3,孙园贺3,崔海锋4,苑佰飞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支出定额标准尚未形成科学统一的动态更新机制,导致项目支出长期存在计量口径模糊、成本核算失准、区域差异失衡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以吉林省为实践对象,构建了“标准先行、实践验证、动态优化”的定额编制框架,通过细化任务层级、分类成本要素及多方法融合测定单价,形成了覆盖全流程的标准化体系。同时,结合政策规定、监测技术以及成本等更新变动情况,探索编制了符合吉林省实际的监测项目支出定额标准。
  • 李继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原定西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偏南,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水土流失危害严重,素有“苦瘠甲于天下”之称。安定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水保立区”战略不动摇,发扬“三苦”精神,以生态建设为突破口,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与系统开发,促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产业开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安定区荣获“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区”,2021年被水利部认定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然而,安定区仍存在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艰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系统性不足、投入保障无法满足治理需求、“智慧水保”建设落后等问题和难点。安定区将聚焦生态安全、打好水土流失治理持久战,聚焦产业发展、打好坡耕地治理提升攻坚战,聚焦乡村振兴、打好清洁小流域建设系统战,聚焦机制创新、打好加快绿色发展保卫战,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卢凯旋1,时宇2,赵永军2,黄国情1,罗志东2,耿韧1,赵广举1,洪大林1,张靖雨3,龙昶宇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遥感技术凭借信息获取快捷、覆盖范围广等优势,已成为提高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效率和智能化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系统梳理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中低分辨率卫星、高分辨率卫星、高分立体测绘卫星,以及无人机垂直摄影、倾斜摄影和激光雷达技术的适用性与局限性。同时,讨论了目视解译、基于像元分类方法、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和深度学习技术在水土保持信息提取中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提出当前遥感技术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应用中仍存在数据处理复杂、监测精度有待提升、部分技术手段成本较高、技术标准缺乏等问题。下一步应进一步探索新兴的遥感监测技术,综合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实现遥感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并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全面提升监测精度和效率,满足新时代水土保持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需求。
  • 李杰军1,徐婷1,吕昱1,李怡磊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14个师市、149个团场大多分布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以及国境一线,其123个沙区团场中有88个深入沙漠,土地沙化范围广、程度重、沙源丰富,虽然防沙治沙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土地沙化扩展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推进兵团防沙治沙高质量发展,要直面兵团生态基础脆弱、沙化土地治理任务艰巨且成本增加的现状,努力破解生态用水紧缺的瓶颈,将以水定绿、以水定林草放在首要位置;要持续健全完善防沙治沙政策保障,加大依法治沙力度;要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分区治理、分类施策,科学植绿增绿扩绿,统筹推进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要适度利用沙区资源发展壮大绿色生态产业,实现绿色发展、生态惠民;要加强科技创新支撑,补齐防灾减灾与监测能力短板,巩固防沙治沙成果,有效提升治理成效;还要坚持“兵地一盘棋”,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同加强防沙治沙共治共享,全方位推进生态建设,共同筑牢祖国西北生态安全屏障。
  • 姚赫1,顾朝军1,赵广举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土保持监测站点优化布局是构建水土保持监测体系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具体要求。基于对水土保持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国家级水土保持监测站点优化布局工作的实践,提出了站点优化布局中应注意的7个关键问题:一是站点总体布局要遵循“系统科学、宏观控制”“分层布设、突出重点”“充分利旧、避免重建”“共享利用、综合监测”4个基本原则;二是设施建设要明确功能定位,标准化建设监测站点;三是根据所在三级区水土流失情况及防治措施,科学配置下垫面条件;四是要充分认识人工监测和自动化监测设备优劣,强化自动化设备计量管理;五是要厘清自然坡面径流场和人工径流小区功能差异,按需布设;六是要科学确定监测内容和监测指标,加强监测数据分析、数字化系统建设和成果应用;七是要加强站点运行体制机制研究,保障监测站点长期稳定运行,充分发挥监测站点在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 霍春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引发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西安市基于《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等政策框架,通过剖析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主要矛盾与问题,构建了“生产建设项目全周期监管+生态修复协同推进”双轨人为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建立了覆盖立项、施工、验收的全流程监管机制,形成了覆盖事前审批、事中监管、事后验收的闭环治理模式。近3 a来,全市减少人为水土流失风险面积超25 029 hm2。未来需通过深化智能监管、跨部门协同、教育宣传等方式,进一步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凤海明1,师冬宏1,赵永军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安徽省智慧水土保持平台建设是落实安徽省智慧水利建设要求,在水土保持领域实现数字化转型与信息化提档升级的重要实践。该平台基于安徽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建设,通过跨部门整合水土保持各类数据资源,采用分层多源体系架构设计,垂直体系打造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平台应用涵盖业务总览、水土保持“一张图”、生态治理、预防监督、监测评价、政务事项、公共服务、移动应用等八大模块,并在协同监管、重点弃渣场监管、小流域治理评价、土石方供需服务、典型监测站数字孪生及数字小流域建设等领域进行了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将有助于实现省内水土保持业务的全面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提升监管效率与决策的科学性,为安徽省水土保持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 张玲玲1, 张永健2, 张天立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福建省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的孕育地和实践地,部分区域曾深陷红土荒山困境。聚焦福建省水土保持工作,阐述在“两山论”引领下福建水土保持的实践历程,通过分析典型案例的治理背景、模式、成效及示范意义,总结了“红土荒山”向“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转化模式。基于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保障机制等方面存的在的问题及挑战,福建省需持续巩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深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潜能,健全完善机制体制体系,方可持续践行“两山论”,推进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
  • 赵方莹1,2,唐金晶1,李枫1,贾秀芬3,李璐1,巩潇 1,国小宇1,万丽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寺沟小流域为例,通过整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等技术,构建智慧水土保持数字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方案,科学筛选基础信息管理、水土流失状况预警预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智能管理、山洪预警预报、淤地坝预警预报等应用场景下所需的监测指标,包括小流域内水土流失特征指标、典型区域降雨量和沟道出口的流量、泥沙量及水质指标,以及淤地坝的坝体变形、渗流、坝前水位、视频影像等指标,系统布设监测站点和合理配置监测设备,实现监测数据实时自动采集。智慧水土保持数字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小流域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 师现营,王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土保持碳汇交易试点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践路径的前沿探索。河南省统筹做好顶层设计,积极开展前期谋划,努力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结合区域水土保持与碳汇资源特征,选定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地的“淅川县马蹬镇小草峪小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项目”开展河南省水土保持碳汇交易试点,完成河南省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为全省水土保持碳汇价值实现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先进模式。从项目筛选、碳汇核算与核证、统筹推进、示范引领等方面,系统梳理了河南省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开发过程,总结了碳汇交易实践经验:①强化前期调研,加强统筹谋划;②找准区域特色,做好项目筛选;③政府调动多方参与,充分发挥示范效益。从完善水土保持碳汇的价值实现及运行机制、提升区域水土保持碳汇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探索水土保持碳汇可持续经营管理模式3个方面提出了工作建议。
  • 兰立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肃省自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来,从外部氛围到建设模式、建管机制、实施效果等都取得明显进展,但由于区域所控、投资所限、部门协同不足、后期管护缺位等,导致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下一步,甘肃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将坚持因地制宜、因需施措,突破传统水土保持范畴,合理确定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思路和建设内容,以满足不同水土保持区划和不同流域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