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导航切换
中国水土保持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过刊浏览
专题专辑
广告合作
期刊订阅
English
过刊目录
2025年, 第6期
刊出日期:2025-06-17
封面文件
全选
|
Select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宁海县生态护岸选型研究
应建彤1,孙孝安2,孙广红1,王晨1,潘炳成3,陈迪辉3
2025(6): 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6.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河道整治项目中,生态护岸的选择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影响因素众多。参考《水力计算手册》、《水利工程生态护岸设计规程》(T/GDHES 001—2022),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和宁海县堤岸工程规划,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宁海县平原河道生态护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赋分标准,建立了生态护岸综合评价模型,并以宁海县二干渠一期整治工程为例,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宁海县二干渠一期整治工程最佳护岸类型为生态砌块挡墙+抗冲植生毯护坡组合;建立的生态护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可操作性强,能客观、定量地评价各护岸的安全稳定性、生态功能性、经济社会性,有效降低人为判定的主观影响,可推广应用。
Select
甘肃省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横向支付制度的构想
徐智1,刘沛勋2,王强1,李雅娴2
2025(6): 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6.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肃省生态补偿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劣、时效性差、补偿标准单一等问题。结合甘肃省生态功能区划和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现状,建议将甘肃省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划分为水源涵养类、土壤侵蚀类、防风固沙类、流域治理类四大类,基本包括了甘肃省水土流失的全部类型,也囊括了大部分地区和城市。根据“谁破坏谁赔偿,谁受益谁支付”的原则,建议构建由中央主导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并引入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以此作为区域间横向转移支付的评估标准。
Select
风电项目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典型做法——以湖北大悟江家山风电场工程为例
刘艳改,李辉,程艳辉,宋晓彦,姚娜
2025(6): 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6.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湖北省第一个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的风电项目——湖北大悟江家山风电场工程为例,总结其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典型做法:建设前期提前策划,以“筑最美风车花海·扬绿色清洁能源”为构思起点,力争打造高品质“景观风电”样板工程。建设过程中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制度;注重宣传培训,提升水保意识;投入水保专项资金,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注重优化创新,做实水土保持管理。工程建设和运营期加强管护,特别是注重与地方扶贫相结合,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工程建设与水土保持、景观提升有机结合,成功打造了生态和谐的“风车花海”式风电场,在同行业中示范引领作用显著。
Select
铁路建设工程弃渣资源化利用研究——以杭绍台铁路为例
严桥1,2,贾洋海1,2,陈国良3,赵满1,2
2025(6): 10-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6.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丘区铁路建设受地形影响,会形成较多的弃渣场,造成植被损毁和土地压占,且堆置及转运过程中均易引发水土流失。杭绍台铁路在建设过程中通过自身利用、政府拍卖及支援沿线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对弃渣进行合理消纳,有效减少了工程占地及堆渣量,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显著,但也存在产出与外运时段无法有效衔接、转运和利用过程中造成二次水土流失等问题。后续相关工程在弃渣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可通过提前制定综合利用方案、加强利用过程监管等方式,全面推动铁路弃渣绿色、减量化处理。
Select
消落带生态修复及侵蚀防护研究现状
张瑜,岳航宇,孙玥,崔斌
2025(6): 13-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6.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消落带是水域与陆地环境系统的过渡地带,因其特殊的水文、土壤和生态环境特征,成为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的高风险区。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消落带生态修复及侵蚀防护的研究进展,系统梳理了消落带的内涵、分类、功能,以及土壤侵蚀类型和影响因素,深入探讨了消落带生态修复及侵蚀防护的不同策略,并结合现有研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消落带土壤侵蚀主要表现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消落带土壤侵蚀的发生受气候、水位、植被、土壤、微生物、人为扰动等因素综合影响;现阶段消落带的生态修复及侵蚀防护工作主要集中在土壤锚固技术、植被配置与恢复、水体环境净化措施三方面;尽管现阶段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消落带具有多维结构特征,仍有许多方面需进一步研究探讨与实践验证。
Select
贵州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及对策
蒋应洪1,王露伟1,鲍斌1,罗鼎2
2025(6): 18-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6.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基于贵州省1987—2023年调查统计数据,对贵州省水土流失状况和综合治理成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将近40 a的治理,贵州省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面积和强度呈“双下降”的良好态势,面积由1987年的76 670.12 km2减少到45 059.13 km2,其中中度、强烈侵蚀面积减少较多,治理成效显著。但随着时间的推进,贵州省水土流失正向演替速度逐渐变缓,而全省水土流失面广量大,治理任务依然艰巨。贵州省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加强统筹规划,整合部门资源,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Select
山丘区美丽河湖建设对策探讨——以祁东县白河为例
王绅,彭国强,王婷
2025(6): 22-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6.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设美丽示范河湖,在对山丘区河流——白河建设、管理现状全面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围绕打造“生态健康、安全畅流、智慧管理、绽放美丽、人文彰显、承载福祉”的美丽河流,以“全域统筹、生态系统治理、智慧管理”的顶层设计思路进行科学规划,从全流域综合治理、提升河道智能化管理能力和助力流域区域发展3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措施,以期为山丘区探索创建美丽河湖提供借鉴。
Select
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效果评价
李平,秦瑞杰,张海强
2025(6): 26-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6.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生产建设项目背景因素、扰动范围、取土弃渣、防治措施和水土流失危害进行监测评估,可为做好项目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施工和监督管理等工作提供参考。以兰州南绕城高速公路项目为例,采用实地测量、查询资料、调查监测、遥感监测、无人机航拍等手段,对项目建设中的水土保持全过程进行监测,评估其水土保持效果,结果表明:项目采取了适宜的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总体布局合理,防治效果明显,水土流失防治指标达到水土保持方案设计要求;但水土保持方案深度不够,与初步设计衔接不够充分,项目建设过程中扰动范围、实施的各类措施较水土保持方案有所变化,特别是取土场、弃渣场选址和取弃方量发生较大变化,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治产生了一定影响。建议加强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和规划设计与施工图设计、实际施工的衔接,以促进水土保持工作更加合理规范。
Select
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项目水土流失特征及水土保持措施探讨
汪三树
2025(6): 29-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6.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是主城区“九线一环”的主骨架,是连接主城组团的重要轨道交通骨干线,对优化城市结构、增大城市“骨架”、缓解市区交通拥堵、促进主城区整体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保障作用。由于轨道建设项目占地面积大、施工周期长、扰动地表强烈、开挖土石方量大等,因此项目建设极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基于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项目的自然地理特征和施工方法,将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项目区划分为区间工程防治区、车站工程防治区、停车场工程防治区、车辆段工程防治区、变电所工程防治区和施工生产生活防治区6个一级防治区,分析各防治区的水土流失特点,提出各分区水土保持工程、植物、临时措施配置和工程量,明确水土保持监测范围、内容和方法。预计项目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为158.81 hm2,栽植植被面积28.12 hm2,将减少水土流失量16 042 t,其水土保持工作可有效防治水土流失、降低洪涝灾害、提高土壤蓄水保土能力、改善周边生态环境。
Select
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及植被恢复探讨
尚小伟,张旭博,刘建国,霍毅,朱栩辉,李欣蓓
2025(6): 33-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6.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藏阿里、日喀则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基础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破坏大,生态恢复难度高。以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为例,根据工程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特点及验收经验,总结分析了工程不同防治分区典型水土保持措施布设要求,探讨了高寒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草皮剥离与回铺、植物播种及养护措施等技术要点。高寒地区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应突出保护优先、分区防治的原则,针对不同防治分区因地制宜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植被恢复工作应结合立地条件科学合理地制定技术方案,严格执行草皮剥离及回铺措施,加强后期养护抚育管理,确保达到预期植被恢复效果,保护高寒地区生态环境。
Select
云南省临沧市爱华光伏电站生态修复技术
赵丽仙,崔盛站,苏一波,董选锋
2025(6): 37-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6.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凸显了光伏发电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潜力,但光伏电站的建设和运营会对原生植被造成极大破坏,干扰局地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对局地气候和生态造成影响,同时产生一定的水土流失。生态修复措施的实施可化解绿色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基于项目区概况、水土流失现状及工程特点,云南省临沧市爱华光伏电站在工程恢复期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光伏+”应用模式、后期管护进行区域生态修复,成效显著,6项水土流失防治指标均达到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 50433—2018)规定的一级防治目标值及项目水保方案确定的目标值,区域生态环境得以修复、改善,1~2 a后会初步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场地内生物群落最终可达到自然演替。
Select
贵州省水土保持智慧化建设演进与展望
姚飞,付宇文
2025(6): 40-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6.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智慧化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最新阶段。通过辨析信息化与智慧化的含义及内在逻辑,阐明了信息化是智慧化的基础,而智慧化是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回顾了国家和贵州省在水土保持智慧化建设方面的历程,并详细描述了各阶段的关键措施与成效。贵州省在水土保持智慧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实现了预防监督全业务流程智慧化管理与应用、数据互联互通等,然而仍存在顶层设计不完善、数据共享利用率不高、信息系统智慧化应用不足等问题。今后贵州省将遵循“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智慧水利建设总要求,推动水土保持管理由全流程信息化向智慧化转变。
Select
海南岛水土保持率目标值与现状值对比分析及应对策略
戴矜君
2025(6): 43-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6.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土保持率是反映区域水土保持总体状况的宏观管理指标,对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分析海南岛水土保持工作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分别采用空间数据叠加分析手段和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模型确定水土保持率目标值和现状值,结果表明:截至目前,海南岛18个市县中仅陵水黎族自治县、五指山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5个市县水土保持率未达到目标分解值,其余市县均达标。针对部分市县水土保持率未达到目标值问题,提出应对策略:①加强陵水黎族自治县和中部山区(五指山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生产建设活动的管控工作,加快实施中部山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②加强中部山区人工林处置工作,实现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③加强水土流失实际调查工作,优化CSLE模型因子;统筹中部山区监测站点建设,为水土保持数据分析提供重要支撑。
Select
贵州省夹岩水利枢纽工程水土保持管理实践与思考
徐庆洪
2025(6): 46-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6.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利工程施工布局呈现“点、线、面”的离散化分布特征,为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有效提高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管理水平,以贵州省夹岩水利枢纽工程为例,从工程立项背景和工程特点、水土保持措施设计,以及贵州省独特的地形地貌特点进行思考,分析总结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工程实际经验,从设计理念、标段划分、职责明确、过程管控等角度提出了水土保持管理建议。
Select
河北省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信息化应用分析
张子元1,2
2025(6): 50-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6.0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展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2015年以来,河北省通过应用全国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信息化监管(图斑精细化管理)和新增水土流失治理图斑复核等,不断深化信息化手段在治理水土流失,特别是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累计入库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750个、导入措施图斑2.5万余个,采用信息化手段核查在建项目62个、抽查竣工项目109个、评估工程实施效果13个、复核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 253 km2、措施图斑4 000余个,有效提高了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管理效率,提升了监管能力。针对存在的遥感和无人机正射影像分辨率无法满足解译要求等问题,提出了提高遥感影像分辨率、使用仿地飞行技术、开发信息系统平台和信息化监管App等建议。
Select
沈阳市苏家屯区大沟村河小流域治理成效分析
郑博艺
2025(6): 53-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6.0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沈阳市苏家屯区大沟村河小流域位于东北低山丘陵区,流域内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导致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影响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为治理水土流失,苏家屯区积极争取上级相关水土保持治理项目资金,开展大沟村河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建设内容主要有实施沟道削坡整形4 386 m,修筑沟道滩岸防护工程石笼护岸192 m、石笼护脚419 m,填沟1处(面积1 449 m2)、修筑生态堰5座等。项目实施后流域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既提升了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能力,进一步保护了耕地资源,又促进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Select
城西川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监测评价
杨祎
2025(6): 56-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6.0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和典型的环县城西川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坡面径流小区和控制站监测、走访调查等方法,以土壤侵蚀量、输沙量、坝系拦沙量、坝系拦沙率、水土流失治理度、植被覆盖率、粮食单产、人均纯收入等主要指标结合其他辅助指标,分析了水土流失动态变化与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通过封禁、坡面治理和坝系工程建设,城西川小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得到一定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增收增产,实现了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Select
安顺市贾角山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探究
刘海燕,罗松平
2025(6): 59-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6.0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贾角山小流域位于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中部,水土流失严重,治理程度低。为改善流域现状,促进区域发展,2022年12月,立项进行贾角山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并于2023年12月完工。结合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及建设目标,将“小微湿地”等生态修复技术引入小流域建设模式中,通过全面规划、分区施策,将小流域构建成一条可提供纯净水源、自然环境宜人、居住舒适、多业融合发展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小流域建成后,林草植被覆盖率增至64.41%,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72.03%,土壤侵蚀模数降至699 t/(km2·a),水土流失治理成效逐步显现;多行业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年产值超500万元,旅游业年直接经济效益可达38.62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56元,助力乡村振兴;最大化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了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Select
京沪高速公路典型路段岩石边坡植被恢复特性分析
雷涛1,于洋2,江大海1,皮成玲3,张丽玮2
2025(6): 62-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6.0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被恢复是遏制边坡土壤坍塌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不同恢复年限和恢复方式给边坡所带来的效应不同。为探究高速公路岩石边坡植被恢复特征,以京沪高速公路典型路段临沂段、莱芜段3个恢复年限(近期3 a、中期13 a、远期23 a)边坡K565、K472、K562为对象,通过样方调查、群落指数计算,揭示不同阶段植被群落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近期(3 a),草本植物占主导(占比76%),禾本科、菊科等一年生草本快速定植,物种多样性指数初具规模;②中期(13 a),植物群落进入演替过渡期,灌木个体数量占比升至52%,豆科多年生植物(苜蓿、刺槐)成为优势种,物种多样性达峰值;③远期(23 a),植物群落趋于稳定,灌木个体数量占比逐渐增加,达64%,乡土物种(酸枣、荆条)占据优势,草本个体数量占比减少至36%;④植被恢复第13年为物种多样性的拐点年份,草本—灌木演替与土壤养分改良呈显著正相关,建议针对不同恢复阶段优化物种配置,以提升岩石边坡生态修复成效。
Select
吉林省西部沙地典型农林复合模式实施效果
徐子棋1,张瑜1,包广道2,张忠辉2,刘婷2,丁铭铭2,罗也2,张薇3
2025(6): 67-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6.0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沙化是吉林省西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农田沙化和土地盐碱化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在沙化地区实施农林复合模式可提高沙地防风固沙功能、改良土壤、增加农业生产力。以吉林省沙化土地的4种典型农林复合模式,即4行杨树+玉米、单层杨树网格+大豆、单层杨树网格+高粱、7行杨树+花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遥感监测和样地取样监测,对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盐碱化程度、土壤侵蚀模数及其动力因子、作物生物量和作物产量进行分析,并设置仅种植作物的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农林复合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土壤盐碱化程度,防护林主风向后的3个林带平均高度至7个林带平均高度范围内是农林复合模式改善土壤养分条件、减轻土壤盐碱化的最佳范围;②4种农林复合模式均可显著降低风速,增加地表粗糙度,并将土壤侵蚀模数控制在1 000 t/(km2·a)以下,防风固沙的效果较好;③4种农林复合模式的作物生物量和作物产量均有显著提高,但对作物N、P、K元素含量影响较小;④农林复合模式通过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土壤盐碱化程度,推动土壤肥力提升,控制区域风蚀发生,可有效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⑤目前吉林省沙地农林复合模式的防护林树种较单一,大多为杨树,且林龄配置不合理,需因地制宜进行优化。
Select
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坡地果园土壤侵蚀模数计算
魏奕晨1,李浩2,刘素红1,3,谢云1,3
2025(6): 72-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6.0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位于南方红壤区的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某大型芒果种植基地为研究区,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获取数字正射影像、DSM(数字表面模型)、DEM(数字高程模型),得到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和土壤侵蚀因子数据,采用ArcGIS软件对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基于中国土壤流失方程计算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并进行强度划分。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7.97 t/(hm2·a),最大土壤侵蚀模数达到64.00 t/(hm2·a);②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东北部部分区域达到了中度甚至强烈侵蚀;③通过实地调查对土壤侵蚀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坡地果园土壤侵蚀计算结果符合实际情况;④南方红壤区园地水土流失防治应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在坡度较大的区域设置鱼鳞坑、果树坑、梯田等,并保留林间枯枝落叶以增加林下植被覆盖。
Select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雷晓琴1,朱艳华2,肖奇骏3,王一然1,刘成1
2025(6): 76-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6.0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科学做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参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问题分类和责任追究标准》(办水保函〔2020〕564号),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各工作环节要求指标化,结合水土保持监管内容及水土保持监测三色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水土保持组织管理情况,水土保持监测监理情况,施工扰动状况,弃渣场、取土场及土石方利用情况,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水土流失状况与危害,水土保持重大变化等因子的指标权重,构建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综合评价模型,创新建立了一套全面、准确反映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的量化评价体系,并拟定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综合评价赋分方法。综合评分在90分及以上的为优秀,可作为年度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候选项目;评分在80分及以上、90分以下的为良好;评分在60分及以上、80分以下的为合格;评分在6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可视情况将相关参建单位列入水土保持“重点关注名单”或“黑名单”。
Select
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地利用转化对产水服务价值的影响分析
冯骁1,张澳群1,吴元元2
2025(6): 82-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6.0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实现干旱区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推进经济、生态的协同发展,利用InVEST与PLUS模型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四县(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及产水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价,模拟预测了四县(区)2030年土地利用类型及产水量。结果表明:2000—2020年宁夏中部干旱带四县(区)草地、林地、水域面积减少,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增加,草地转化为耕地及建设用地,且研究期后10 a土地利用转化强度大于前10 a。2030年土地利用预测中耕地、建设用地有所增加,土地利用的产水服务价值进一步增加,年均产水服务价值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降雨量显著相关,各类用地产水深度呈现为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未来需要增强人口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需求适配性,兼顾生态系统供容及维育能力;以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为核心,强化土地利用长期规划,权衡多维功能;加强土地整治,提高资源利用率,发掘土地资源价值;提升生态恢复治理水平、加强风险识别与管控,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协同。
E-mail Alert 订阅
审稿专家
微文精选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