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导航切换
中国水土保持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过刊浏览
专题专辑
广告合作
期刊订阅
English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10
封面文件
目录文件
全选
|
Select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CNKI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
吴倩,张芳雪,陈琢玉,邱达,刘超
2025(4): 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4.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托CNKI(中国知网)平台,检索2015—2024年(除2024年统计至8月外,其余年份均统计至年底)以生态系统服务为主题的核心文献,探讨近10 a此领域的研究情况,结果表明:①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环境政策的引导和实施,有关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数量日益增加,2015—2024年年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15年的80篇增至2022年的212篇,之后稍有下降;②文献涉及的研究机构和人员众多,机构达1 867个、人员达4 120人,为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力量,在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体系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③近10 a来,土地利用、供需关系、土壤保持、价值评估、生态补偿、权衡、景观格局等是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热点,其中土地利用是第一大研究热点;④文献关键词聚集在土地利用、权衡、景观格局、供需关系、气候变化、土壤保持、价值评估、生态产品、人类福祉九大类,分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估算、生态系统服务市场、生态系统服务要素变化3个研究主题方向;⑤驱动因素、生态产品、风景园林、生态修复、供需平衡等关键词,突现延续至2024年,是研究的重点也是研究的前沿。
Select
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创建历程、特点和成效
崔亚强,薛丽娟
2025(4): 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4.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水利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多项水土保持示范创建评选活动。自2021年开展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创建活动以来,至2023年共开展3批次评选活动,有131个县(市、区、旗)入选“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分布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析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在区域、省级行政区、水土保持一级区等方面的分布规律,发现存在分布不均衡、布局不科学、缺少顶层设计和示范县评价打分标准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根据各示范县创建的经验和做法资料,总结出成功创建示范县要强化组织领导、聚焦项目建管并重、注重科技成果应用、打造完备的综合防治体系和注重效益发挥等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统筹谋划、合理布局,取消数量限制、平衡地区差异,建立激励机制、强化示范引领,补充完善示范县评价打分标准和加强交流合作等创建建议。
Select
基于小流域尺度的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划定方法——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
李海涛
2025(4): 10-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4.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小流域为单元明确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范围是落实差别化保护、治理和管理的前提和基础。福建省长汀县属于粤闽赣红壤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土壤侵蚀以轻中度水力侵蚀为主,主要表现形式为面蚀、浅沟蚀、切沟蚀。利用DEM数据、水文分析工具划定长汀县小流域,再采用“1(基础指标)+N(区域特性指标)”的模式,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小流域,划定为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结果表明:①结合县域水土流失特点、自然条件等综合因素,长汀县选取1项基础指标+3项区域特性指标作为划定指标,只要符合其中任一项指标的小流域即可划定为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②长汀县共计划定14条小流域为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面积307.37 km2,与《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中确定的重点治理区面积267.81 km2较为接近,且分布合理,契合实际。长汀县选取的指标较为科学合理,对福建省国家级或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划定指标的选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福建省其他县区域特性指标的选取仍需结合各县实际情况综合分析确定;另外,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范围应根据水土流失状况变化而进行调整,以确保各项治理措施的落地实施。
Select
北京市房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成效与做法
钱新磊
2025(4): 15-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4.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房山区作为首都西南的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障水资源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根据北京市房山区红螺谷、宝金山和泗马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案例,以流域为单元,以水系、村庄和城镇周边为重点,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治山、治水、治污协同推进,按照生态保护区、生态治理区、沟道及周边整治区分区治理,打造了“一干三支、九节点”的总体措施布局,旨在通过生态修复和产业融合发展系统治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村庄生态环境,进一步筑牢水土保持生态屏障,提升流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打造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示范样板,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Select
路域裸露坡面生态修复实践
葛湃飞
2025(4): 19-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4.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张承高速(崇礼至张家口段)沿线裸露坡面生态修复工程为例,立足项目区裸露坡面的成因及生态问题,通过分析路域裸露坡面稳定性及坡面立地条件,制定了裸露坡面生态修复要求及工作流程,确定采用团粒挂网客土喷播技术进行坡面稳定性修复及绿化,并进一步总结了团粒客土喷播混合基质与乔灌草混合种子的构成与配比,以及养护管理要点。结果表明:项目实施10 d左右,植物萌芽率达90%以上;实施3个月后绿化修复效果显著,修复区坡面植被覆盖度达85%以上;经养护管理半年后,植物群落持续向好演替,灌木植物逐步替代草本植物,目标植物群落的植物种类达到设计种类的80%以上,研究区裸露坡面安全隐患被消除,水土保持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Select
极端降雨条件下南小河沟流域浅层滑坡调查
张西宁,张宝琦,仓周措毛,黄嘉祥,邱子恒
2025(4): 23-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4.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以滑泻、泥流为主的浅层滑坡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对南小河沟流域2021年9月22日至10月6日极端降雨引发的浅层滑坡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①此次极端降雨平均历时112.9 h,平均降雨量240.4 mm,占年降雨量的29.03%,平均降雨强度2.1 mm/h;②南小河沟流域滑坡体积、滑坡量分别达到59 275.69 m3、80 022.18 t,且侵蚀规模差异较大;③随着坡度的不断增大滑坡量也不断增加,浅层滑坡大多发生在坡度>35°的坡体,坡度与浅层滑坡面积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④90.18%的浅层滑坡发生在东北、西南向斜坡,浅层滑坡量随坡向变化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⑤已治理的杨家沟滑坡体积、滑坡量较未治理的董庄沟均减少了94.17%,减蚀效果显著。
Select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背景下上海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思路
哈欢
2025(4): 26-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4.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均是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在治理目标、治理内容、推进机制上基本一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了实施平台和空间供给。通过总结上海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发现上海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存在非规划保留河道整治缺乏规划依据;永久基本农田补划难度大,河道整治难以按照规划实施到位;滨水空间用地难以落实,无法实现水陆统筹整治;部门协同联动推进不足,综合整治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全域土地整治背景下上海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思路,主要包括进一步优化河湖水系布局,确保项目顺利落地;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制,将试点范围河道蓝线内涉及的永久基本农田调出;探索开展空间复合利用,为水陆统筹整治提供支撑;充分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平台,统筹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各项治理任务等。
Select
新时代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综合能力提升思考——以贵州大学为例
韩珍,赵龙山,戴全厚,唐丽霞,杨静
2025(4): 29-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4.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综合能力提升目标和途径,对培养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大学为例,着眼于新时代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发展肩负的时代重任,分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综合能力提升目标,主要包括: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系统掌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基本理论、方法、技能,具备从事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石漠化治理与生态修复等方面工作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另外,提出提升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综合能力的途径,主要包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用科研反哺教学、以竞赛为导向进行人才双创能力培养、加强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等。
Select
新时代四川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探析
郭丰,徐丽,阳帆,杨玉婷
2025(4): 32-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4.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土保持监测是科学做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基础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府职能和社会公益事业。四川省持续推动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监测站网体系逐步完善,监测能力有效提升,监测成果不断积累,但对标新时代水土保持监测高质量发展要求,在监测基础硬件配置、站点发展保障和技术成果应用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聚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中关于强化水土保持监测评价的要求,从完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机制、提升能力水平、提高工作质量和加强发展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推动新时代四川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对策与工作措施。
Select
宁夏县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方法探讨
刘平,梁博惠,岳自慧,王文,蒋佳莉,王怀博,杜斌,李真朴
2025(4): 35-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4.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工作是建立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的重要抓手。根据宁夏各县社会经济及自然地理特点,参考《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导则》(SL 717—2015),对宁夏县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方法进行了研究。宁夏县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主要采取定性因素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符合定性因素其中之一,即确定为相应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类型;对无法通过定性因素确定防治区类型的图斑,采用定量指标分析确定。研究成果已在宁夏近10个县(市、区)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工作中得到应用和检验,实用性较强。
Select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表土保护及植被恢复技术——以昌都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例
杨贺菲1,陈兰2,李强1,罗爽1,3
2025(4): 37-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4.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昌都市位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上游藏东三江并流区,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昌都市开工建设了大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而工程建设时地表扰动带来的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线性工程,跨越土地利用类型多,占地类型以临时占地为主,永久占地少,地面硬化少,工期短、表土回覆周期短,在工程建设中存在表土剥离和堆存较为粗放、植被恢复不理想的问题。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应结合工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遵循藏东高寒地区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重视项目区植被、土壤调查,做好项目区表土资源保护和植被恢复方案设计,以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施工单位应结合藏东高寒地区自然条件,强化施工设计,优化施工工艺,力求将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降到最低。
Select
定西市淤地坝坝变水源技术及建管模式探析
魏雯,王小平,刘志贤,张金铭
2025(4): 40-4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4.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定西市运行时间达到设计淤积年限,但没有达到设计淤积高程的大(2)型老旧淤地坝,在坝体无裂缝、滑坡坍塌、沉降变形、冲缺冲沟、管涌渗漏,放水建筑物无错位、损毁、堵塞,溢洪道无损毁、淘刷悬空、堵塞等现象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淤地坝滞洪库容损失度、防洪高程损失度和兴利库容,判断淤地坝能否实施坝变水源工程。以口子滩、湾子口、黄坪3座已实施坝变水源工程的大(2)型老旧淤地坝为例,探析坝变水源淤地坝的判断标准及建管模式,结果表明:实施坝变水源工程后,3座淤地坝可为当地增加水资源量约8万m3,解决了周边159 hm2高原夏菜所需的灌溉用水,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其建设模式“坝体防渗+防冲+稳定性+水资源利用措施”、管理模式“水保部门负责淤地坝防汛+受益乡镇(村)负责淤地坝及配套设施的日常管理”,可在其他坝变水源工程中推广应用。
Select
北方土石山区土地利用及水土流失时空变化
赵莹,陈吟,屈丽琴,杜鹏飞,刘冰,王友胜,宁堆虎
2025(4): 43-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4.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方土石山区是我国水土流失防治的重要区域,研究其土地利用/覆盖和水土流失时空变化对于区域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采用遥感解译和图表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区域内2009—2016年土地利用、2000—2015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其值用INDV表示)及3次全国水土流失调查结果的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海河、淮河流域内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均增加,增幅分别为9.26%和7.27%、10.04%和7.17%,园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均减少,减幅在0.63%~6.16%之间,只有其他土地变化趋势不同,海河流域减少了1.93%,而淮河流域增加了4.92%;植被覆盖度整体提高,INDV>0.7的高覆盖度区域范围有所扩大;土壤侵蚀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16.92万km2减少到2011年的11.62万km2。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三北”工程建设及坡改梯等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2000—2015年北方土石山区的植被覆盖度整体提升,水土流失强度总体呈减小趋势。
Select
南流江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对水沙过程的影响
王梦竹1,许珊珊2,杨夏玲2,黎树式3
2025(4): 50-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4.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南流江近60 a的水沙数据和流域内近30 a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水沙突变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流域景观格局和水沙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流域内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约占流域面积的60%,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林地、耕地、建设用地之间的转变;流域景观格局指数略有变化,景观破碎度增加、形状复杂;水沙年际变化均呈减少趋势,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突变点均出现在2002年;水沙变化和景观聚集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景观破碎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
Select
民勤荒漠草地3种典型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
王方琳1,2,王理德1,陈思航1,吴昊1,郭春秀1,贺访印1,柴成武1
2025(4): 55-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4.0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民勤荒漠草地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石羊河下游民勤荒漠草地退耕区藜群落、盐生草群落、黑果枸杞群落3种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S形取样地中0~40 cm的土样,测定、分析各群落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种植物群落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0~<20 cm土层>20~40 cm土层;各群落之间,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在黑果枸杞群落中最大,而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在藜群落与盐生草群落中差异不大;土壤微生物数量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表现为藜群落>黑果枸杞群落>盐生草群落;在3种群落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变化较为复杂,其中盐生草群落土层0~<2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大;不同植物群落不同空间层次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反映了土壤系统各养分因子间的复杂关系。
Select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三江源地区生态服务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佘欢1,李鹏1,2,肖列1,2,王周3,杨秀玲4,宁静4
2025(4): 61-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4.0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InVEST模型及修正后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当量因子法,定量评估2000—2020年三江源地区VES(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进一步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三江源地区VES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三江源地区土地利用发生较大变化,耕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扩大,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小;研究区以草地为主,其次是水域和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占比较小。②三江源地区VES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治多县增幅最大、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降幅最大;VES等级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等级一般的县域较多,等级好的县域数量有所减少。③考虑空间关联性因素后,地均GDP和植树造林均呈正向直接效应,放牧强度呈负向直接效应。
Select
生产建设项目不同土质工程堆积体产流产沙特征分析
刘文祥1,2,申明爽2,闫建梅2,石劲松2,卢阳2,胡志东1,冯松1
2025(4): 68-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4.0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产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会形成结构松散、颗粒组成复杂的工程堆积体,在暴雨及径流冲刷下易形成强烈的水土流失,甚至引发地质灾害。针对目前不同土质工程堆积体产流产沙特征分析方面的研究较少的问题,分别选取采自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重庆市北碚区的风沙土、红壤、黄壤、紫色土4种土壤类型,将砾石按照0、10%、20%、30% 4种质量分数分别与试验土壤均匀混合后装填,模拟不同砾石含量的工程堆积材料,在降雨试验和放水试验下分析不同土质堆积体的坡面径流流速、径流深、侵蚀动力特征和侵蚀速率等产流产沙特征,结果显示:①土壤类型、砾石含量、降雨强度均会对工程堆积体产流产沙造成影响,相较于红壤和紫色土,风沙土和黄壤堆积体更容易发生侵蚀;②当降雨强度和放水流量增加时,坡面径流流速、侵蚀动力学参数、侵蚀速率会随之增加;③砾石含量增加时,可减少坡面径流流速的增加幅度,进而控制堆积体坡面产沙量。
Select
秸秆生物炭对坡面植被生长指标的影响——以陇中黄土高原区为例
鱼海霞,张立靖
2025(4): 72-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4.0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位于陇中黄土高原区的甘肃省定西市安家沟小流域植被生长状况的调查取样,对不同处理(施加和未施加秸秆生物炭)的小麦和紫花苜蓿小区各生长期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小麦和紫花苜蓿小区植被覆盖度均呈增大趋势,且施加秸秆生物炭的小区植被覆盖度明显高于未施加的;不同处理小麦小区叶面积指数均呈增大趋势,不同处理紫花苜蓿小区叶面积指数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可见,施加秸秆生物炭有助于提升试验小区植物各生长期的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改善植物生长的土壤水分、养分环境,进而提升植被生长指标,扩大植被生长优势。
Select
海南省典型水土流失区不同混交林枯落物持水能力恢复过程研究
黄艳萍1,洪德伟2,韩宇杰1,王康1,余燕1,陈夙怡1,涂志华1,3
2025(4): 75-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4.0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海南省典型水土流失区不同混交林枯落物持水能力恢复特征,采用室内浸泡法及模拟失水试验定量分析了海南省蚂蝗岭小流域3种混交林的枯落物持水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结果表明:①不同混交林枯落物厚度为4.67~5.87 cm,储量为8.01~12.30 t/hm2,表现为马占相思×桉树×竹混交林大于其他混交林。②不同混交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17.16~29.32 t/hm2,有效持水量为13.07~22.68 t/hm2,均表现为马占相思×桉树×竹混交林>马占相思×桉树混交林>马占相思×橡胶树混交林。③不同混交林枯落物持水量动态过程表现为2 h内增幅较大,2~8 h内增幅减缓,8 h后趋于平稳,至24 h趋于稳定;不同混交林枯落物吸水速率动态过程表现为1 h内迅速下降,1~4 h内降幅减缓,4 h后趋于平稳,至24 h趋于稳定。④不同混交林枯落物水分含水量在0.25 h内急剧下降,随后逐渐减缓,到72 h时基本恢复到自然状态。⑤不同混交林枯落物失水速率随失水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在1 h之内急剧下降,6 h后下降趋势变缓,至72 h下降趋势基本停止。⑥不同混交林枯落物持水能力随时间增加而逐渐恢复,在12 h时大约恢复到50%,在48 h时恢复到84%以上。研究认为,马占相思×桉树×竹混交林的枯落物持水能力较优,建议该区域营造水土保持林时选用多树种组成的混交林,以促进区域水土保持林发挥更强的涵养水源功能。
Select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毛乌素沙地柠条茎流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王志军1,于海云2,勾芒芒2
2025(4): 80-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4.0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茎流作为植物蒸散作用的水分来源,是植物水分消耗的直观量化监测指标。为研究沙地灌木的耗水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利用ECA-YL04茎流量测定仪对毛乌素沙地柠条茎流进行了连续监测,同步观测试验地气象因子与土壤含水量,分析柠条茎流速率变化规律,同时采用响应曲面法建立了茎流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模型,并分析各环境因子之间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①柠条茎流速率日变化呈宽峰型变化趋势,茎流速率与环境温度、太阳辐照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含水量、空气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②各环境因子对柠条茎流速率的影响程度大小为太阳辐照度>土壤含水量>环境温度>空气湿度;③柠条茎流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响应曲面回归模型的最大预测误差为5.93%;④各环境因子之间存在交互性,太阳辐照度与土壤含水量、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存在较强的交互作用。
Select
河北省水土保持监测设备计量工作实践与思考
张子元1,2,胡维银1,刘一繁3,石丽丽1
2025(4): 86-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5.04.0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北省积极争取列入全国监测设备计量管理试点,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深入调研考察、制定工作方案、建立管理台账、落实专项资金,按照相关标准规程,对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的气象观测设备、土壤水分观测设备、径流泥沙观测设备和其他监测设备持续开展水土保持监测设备计量工作,累计完成监测站点水土保持仪器设备现场计量检测145台(套),2023年水土保持监测设备首检率超90%。为进一步提升监测能力,建议监测站点提供便利的计量监测环境、加强日常运行维护、注重技术水平提升,省级监测机构推动健全水土保持监测专业设备计量监测地方标准,保障监测计量资金。
E-mail Alert 订阅
审稿专家
微文精选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