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 张国军1,杨春霞2,李惋瑾1,焦鹏2,钱京2
    2025(3): 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将淤地坝淤积形成的坝地按程序用于耕地占补平衡是《推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相继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摸清现状政策条件下坝地可用于耕地占补平衡的资源状况是推动该项工作的关键环节。以宁夏坝地资源为研究对象,从坝地利用类型、补充耕地来源范围和验收标准等方面,明确了可用于耕地占补平衡的坝地条件,并以2024年宁夏淤地坝淤积专项调查成果为基础,采取图斑套合、ArcGIS面积分析、政策约束因素分析等方法,对宁夏可用于耕地占补平衡的坝地资源进行分析,基本摸清了宁夏可用于耕地占补平衡的坝地资源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宁夏现状坝地1 599.25 hm2中有334.60 hm2已被纳入“国土三调”耕地管理;“非耕地”1 264.65 hm2中有936.31 hm2满足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补充耕地来源的规定,其中满足验收条件的坝地有392.80 hm2,可推动先行纳入新增耕地数量指标库。
  • 孟琳,董明明
    2025(3): 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2018—2023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及2023年植被数据,分析山东省2011—2023年水土流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11—2023年,山东省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实现了“双下降”,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5 287.37 km2,降幅达19.40%;全省水土流失以轻度为主,其面积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54.77%~94.94%;全省水土保持率呈持续增长趋势,2023年较2011年增加了3.34个百分点。②2020—2023年山东省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态势比2011—2023年的更好,水土保持工作呈高质量快速发展的趋势。③2020—2023年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是全省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其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88%以上,是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和关注区域。④2020—2023年,山东省坡耕地绝大部分水土流失发生在坡度≤15°耕地,在水土保持规划中应重点关注,同时应加大对坡度≤2°耕地的水土流失治理力度。⑤2020—2023年山东省水土流失相对集中分布在鲁中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和胶东半岛丘陵蓄水保土区,两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94%左右,是水土流失重点关注区域,尤其应加大对鲁中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分析了山东省水土流失变化的原因,提出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
  • 孟天友1,宁茂岐2,江河3,罗忠志1,彭强1
    2025(3): 9-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4年10月31日,作为西南地区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项目,贵州省织金县花红河小流域和白水河小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在贵州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成功签约,国能织金发电有限公司交易水土保持碳汇量3.4万t,交易金额119万元,为持续丰富水土流失治理方式,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提供了“贵州经验”。总结了织金县花红河小流域和白水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碳汇交易项目的主要做法:探索制定了《贵州省水土保持项目碳汇方法学(试行)》,核证了水土保持碳汇减排量为17.42万t;省市县上下协同联动,精准锁定有购买碳汇需求的企业,从购买水土保持碳汇的“4+1”作用(履行社会责任、“超前投资”、抵押融资、“以碳代赔”和首单宣传效应),回答好“为什么花钱买碳汇”问题。此外,针对目前存在的水土保持碳汇还未被纳入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碳票交易“地方粮票”只能在区域内交易、企业购买存在顾虑等问题,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水土保持碳汇与CCER接轨、规范碳汇交易机制和完善配套办法等建议。
  • 孙泉忠1,陈菊艳2
    2025(3): 12-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内容,水土保持科普宣传和文化建设对推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总结贵州水土保持科普宣传及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水土保持科普在宣传方式、宣传设施、文化建设、重视程度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转换思维模式、提升宣传效能,推进示范创建、完善宣传设施,厚植水保文化、营造精神氛围,推出文创产品、丰富宣传载体,强化科普宣传活动、促进互动交流等建议。
  • 俞祎波1,李敏1,刘倩怡2,陆沈钧1,李博韬1,陈凤玉1
    2025(3): 15-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参考生态产品价值理论,阐述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内涵与分类,并总结出外溢共享型、赋能增值型、配额交易型3条价值实现路径。针对太湖流域片新安江流域、仙姑生态清洁小流域和罗地河小流域开展的3种不同类型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分析了其供给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类型、价值实现路径,提出太湖流域片在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面临的顶层设计有待完善、生态产品仍需丰富和生态产业不够发达等挑战,并根据案例总结出适宜在太湖流域片推广的生态补偿、生态产业和碳汇交易3种典型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 李祯,滕海峰
    2025(3): 18-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标准梯田建设与改造是高标准农田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将国家战略部署与自身实际有机结合,推进地方农业集约化、生态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举措和抓手。以甘肃省通渭县为例,开展了长期的追踪式调查,结果表明:高标准梯田建设与改造不仅使黄土丘陵地区农业实现了扩面、提质、增效,还完善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方式、保护和提升了耕地地力、深化了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等;通渭县的农业呈现出一体多元的协同化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可以总结提炼为多维度目标均衡发展模式,即在推进单一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协同推进与之紧密相关的多元目标的初步实现,而多元目标的初步实现又反向推动单一目标的改进和优化,从而形成一体与多元双向促进和双向优化的均衡发展模式,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撑。
  • 王正1,2,丁巍3,陈妮1,2,陈东1,2,张颖1,2,张洵1,2
    2025(3): 23-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当前铁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控工作中存在的痛点问题,通过调研分析、数值模拟、试验研究、技术集成、示范应用等方法,借助关键技术,构建铁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控系统,以数字化、智慧化手段实现高效低耗的铁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全过程管控。系统包含工程管理、数字看板、临时用地管理、土石方调配、专业工具、知识库、数据管理和系统管理8个功能模块,实现对铁路建设项目的事前分析研判、优化临时用地、规范弃土(渣)场管理、提高土石方综合利用率、全面管控临时用地复垦恢复。以某在建高速铁路项目为依托对系统开展了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系统能正常顺利运行,基本实现设定的各项功能;系统的应用能加强对项目水土保持全过程管控,提升水土保持智慧化管理水平,促进铁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在管理、经济、生态及社会层面产生明显的效益,可正式推广应用。
  • 刘朗1,肖甜甜2,房峰3
    2025(3): 28-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句容河属于秦淮河上游主要支流,其防洪安全直接影响到秦淮河流域下游南京城的防洪保安。句容河镇江段整治工程位于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内,整治的河道长19.17 km,工程占地面积60.90 hm2,土石方挖填总量36.72万m3,执行南方红壤区建设类项目一级水土流失防治标准。经评价,工程选址基本不存在制约性因素,工程总体布局、工程占地、土石方平衡及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等方面均达到了相关规定要求,至设计水平年工程水土保持效益明显,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是合理可行的。
  • 华明杰,王冰,袁方,高雨龙
    2025(3): 31-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上海市输变电工程具有施工扰动分散、单元施工周期短、临时占地面积占比高达70%~95%等特点,加之上海市土质软弱,雨季施工时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其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不容忽视。基于上海市自然条件和输变电工程建设特点,总结了上海市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产生情况,从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界定、土石方平衡、工程桩类型选择、水土保持措施体系构建、水土保持投资估算、附图绘制等方面提出了上海市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要点。
  • 王玺圳1,曾建青2,徐荣1,韩帅1,戚忠3
    2025(3): 34-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结合土壤侵蚀因子空间数据,采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多因子综合评价模型,计算青海省刚察县水土流失面积,分析评价全县水土流失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2011—2022年刚察县水土流失整体呈面积、强度“双下降”趋势,水土流失面积由2011年的1 985.50 km2下降至2022年的1 803.79 km2,侵蚀强度整体由高逐步向低转化;②人为扰动用地、农村道路、裸土地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应重点关注;③2022年人为扰动用地水土流失面积达14.02 km2,水土流失发生率为82.08%,高于全省平均值4.33个百分点,需加强对生产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④近年来,全县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2022年共有439.04 km2的区域实施了水土保持措施,植被覆盖面积达到7 527.26 km2,然而县域生态环境仍然很脆弱,未来刚察县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仍然很艰巨。
  • 张庆功1,贾智乐1,黄伟2,黄毅鹏1,雷闪3
    2025(3): 38-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快速、精准、便捷地获取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形信息,可以为区域水土流失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为掌握开放的SRTM DEM能否支撑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研究工作,以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韭园沟为研究区,以5 m分辨率的1∶10 000 DEM数据作为参考真值,对SRTM DEM进行高程精度和地形、水文因子表达能力分析。结果表明:①高程最大误差为62 m,平均误差为13.43 m,中误差为14.62 m,误差在合理范围内,SRTM DEM可以表达高程信息和地形起伏特征;②SRTM DEM在坡度较高地区的地形细节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在坡向表达方面表现较好;③SRTM DEM可以很好地刻画河网及流域沟谷特征。综合来看,SRTM DEM可为黄土高原地区大尺度水土流失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蒋洁1,蒋宇鑫2
    2025(3): 42-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重要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为提高小型淤地坝的规划设计、风险防控、运行管理等水平,以位于黄土高原黄土区的山西省灵石县为例,开展县域范围内小型淤地坝调查。通过遥感影像解译、抽样实地调查、淤积面积和淤积量计算等得到灵石县小型淤地坝数量、分布和淤积情况,调查结果为:①灵石县共有556座小型淤地坝,分布在12个乡镇、140个村庄,淤积总面积为270.55 hm2,总淤积量为1 270.70万m3。②已淤满的淤地坝占总数的80.22%,坝地上下游均种植农作物,具有良好的农业经济效益;2座坝的下游影响范围内有居民,初步调查人数约20人,影响较小;16座坝下游影响范围内有小型淤地坝、工厂、村庄、道路、高速路桩等设施。③部分淤地坝的溢洪道内有流土杂草堆积,建议加强日常管护,及时清理,确保汛期能正常排洪,保障坝体自身安全及下游安全。
  • 李洪1,2,宋金凤1,杨庆楠2,3,徐金忠2,3
    2025(3): 45-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柳篱护坡侵蚀沟治理模式是自沟头至沟尾在沟道两侧坡脚处利用柳篱进行边坡防护的一种侵蚀沟治理模式,该模式主要适用于沟道落差大于1 m、土层较厚、土壤及水分条件良好且正在发育的中小型侵蚀沟,布设要点包括削坡整形、沟头防护、谷坊布设、柳篱护坡和造林植草。以黑龙江省绥棱县省级补助资金侵蚀沟治理工程为例,探讨了柳篱护坡侵蚀沟治理模式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应用结果表明:柳篱护坡治理模式可节约工程投资,有效消减径流进入沟道的势能,控制侵蚀沟沟岸扩张和沟头前进导致的耕地面积减小,保护黑土耕地面积,形成沟绿水清的侵蚀沟生态治理模式。
  • 许晓鸿1,黎霄苹1,鲍永雪1,刘博1,仝如强1,要金良2,孙园贺2,张振元2,蒋佳嬴2,赵海潮2
    2025(3): 48-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吉林省素有“天下粮仓”的美誉,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同时也是多山省份,农耕指数较大,水土流失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以2018—2023年吉林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为基础,采用遥感影像解译与专题信息提取、土壤侵蚀模数计算等方法,分析了吉林省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18—2023年吉林省水土流失以轻度为主,水土流失面积由42 627.74 km2下降至39 014.39 km2,减幅达8.48%;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由11 995.37 km2下降至9 538.85 km2,减幅达20.48%。②水土保持率由77.59%提升至79.49%,年均提升0.38个百分点,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吉林省2018—2023年水土流失预防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原因有推动生态强省建设、强化考核推动、水土保持法规制度逐步完善3个方面。
  • 苏鹏海1,杨靖文1,高雅灵2,张晓虹1,刘燕1,吴林1,彭蕾1,金霞1
    2025(3): 52-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明确甘肃省坡耕地分布及高标准梯田建设潜力,对各市(州)不同坡度耕地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甘肃省现有耕地520.95万hm2,坡度>6°~25°范围内适宜改造成高标准梯田的耕地面积有273.34万hm2,占全部耕地面积的52.47%。②各梯田二级分区内适宜改造成高标准梯田的耕地面积分别为陇中黄土丘陵区(Ⅰ2)177.65万hm2、陇东黄土高原区(Ⅰ1)49.50万hm2、陇南西礼徽成丘陵盆地区(Ⅰ3)19.82万hm2、陇南土石山区(Ⅱ1)12.21万hm2、甘南高原草原区(Ⅰ4)7.45万hm2、祁连山东段山麓低山丘陵区(Ⅱ2)6.71万hm2。
  • 闫晓玲1,郝莹1,扈桂琪1,段景莎2,徐永迪2
    2025(3): 56-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从俄罗斯引进的大果沙棘品种“201304”“201305”,以及采用蒙古沙棘与中国沙棘杂交培育出的4个杂交沙棘品种“杂雌优1号”“杂雌优10号”“杂雌优12号”“杂雌优54号”,于2014年在黄土高塬沟壑区的甘肃庆阳进行种植试验,2017年两类沙棘全部结果后,对干全果中含油率、总黄酮、葡萄糖、果糖、苹果酸、β-胡萝卜素、VE等营养成分含量做了系统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引进沙棘、杂交沙棘两类沙棘各营养成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引进沙棘果实中油脂、果糖、β-胡萝卜素含量比较高,可作为沙棘油生产的主要原料,杂交沙棘果实中总黄酮、葡萄糖、苹果酸、VE含量比较高,可作为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的原料;同类沙棘各品种间的营养成分含量也不相同,其中“201304”全果含油率、果肉含油率及苹果酸、β-胡萝卜素、VE含量比较高,可作为沙棘油生产的主要原料,“201305”总黄酮、葡萄糖、果糖含量比较高,可作为沙棘保健品、沙棘饮料生产的主要原料。因此,不同种类、不同品种的沙棘用途存在差异,沙棘企业要根据各沙棘品种的营养成分含量进行合理开发。
  • 曹优明,杨扬
    2025(3): 59-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卢氏县范里河等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为研究对象,以“双碳”目标为导向,采用中小尺度问题识别与诊断方法对项目区生态基础条件和突出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主要生态问题为点、面状水土流失有加重趋势,山地森林低质低效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坡耕地低效耕作尚未大规模改观,河流湖库重要湿地生态功能退化明显等。提出“一个流域,六个片区;一个问题,一种方案;四条河流,多点治理”的总体部署方案,结合不同片区的突出问题,形成适合的措施布局,有序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通过探索以生态修复工程为主、自然恢复工程为辅的方法,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治理模式,旨在提高项目区的碳汇功能及经济价值。
  • 吕文强1,2,马红斌3,张煜4,马涛1,2,董彦丽1,2
    2025(3): 63-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精准落实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求,根据甘肃省水土保持率现状值、远期目标值,探究甘肃省水土保持三级区划水土保持对策和措施布局,结果表明:8个三级区水土保持率现状值和远期目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51.38%~80.76%、54.02%~87.65%,其中若尔盖高原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现状值(80.76%)最高,陇南山地保土减灾区远期目标值(87.65%)最高,河西走廊农田防护防沙区现状值和远期目标值均最低;水土保持率远期目标值与现状值的差值为0.66~18.30个百分点,其中晋陕甘高塬沟壑蓄水保土区最高,若尔盖高原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最低;主要的水土保持功能定位体现在农田防护和防风固沙、蓄水保水和土壤保持、水源涵养、防灾减灾等方面,据此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天然牧草地、森林、河湖湿地保护为主的自然生态修复,以及量水而行的农田防护等防治策略和水土保持措施布局。
  • 赵娟1,蔡雄飞2,孙泉忠1,顾智文1,代克志3
    2025(3): 67-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贵州省西北部发育有与其他区域侵蚀状况不同的切沟,其中以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的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威宁县”)表现最为显著。有效防控切沟侵蚀产沙是贵州省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工作之一。为摸清威宁县切沟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基于ArcGIS软件进行高清遥感影像解译,辅以野外调查验证,开展了威宁县切沟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切沟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威宁县切沟数量多、分布广,共提取切沟12 168条,总长度1 875.40 km,平均切沟密度为0.30 km/km2,最大为8.43 km/km2;②切沟分布的空间差异性较强,切沟密度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③土壤类型、高程、地层岩性、降雨和土地利用方式是切沟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土壤类型、高程2个因子的解释力最强,均超过5%。
  • 黄海1,陈海辉1,吴金群1,田乐宇2,张学丰1,余雪标1
    2025(3): 71-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自然降雨条件下化学除草对不同坡度槟榔林土壤侵蚀及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原位观测方法,监测不同处理、坡度条件下槟榔林的产流产沙及氮磷流失特征,结果表明:①化学除草处理的产流产沙量、径流可溶性总氮和可溶性总磷、泥沙全氮和全磷流失量均大于不除草处理的,且两种处理流失量均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②3种坡度下,化学除草处理的平均径流量是不除草的1.71~2.57倍,平均泥沙流失量是不除草的5.45~14.81倍;同一坡度不同处理径流量差异不显著,19°与30°坡面不同处理泥沙流失量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③3种坡度下,化学除草处理径流可溶性总氮流失量是不除草处理的2.64~4.77倍,径流可溶性总磷流失量是不除草处理的2.76~4.91倍;不同处理间径流可溶性总氮流失量仅在坡度30°时差异显著,径流可溶性总磷流失量在3种坡度间均有显著差异。④不同处理泥沙氮磷流失量均占总流失量的90%以上;不同坡度下,化学除草处理泥沙全氮流失量是不除草处理的4.26~12.78倍,泥沙全磷流失量是不除草处理的4.46~14.47倍;不同坡度坡面不除草处理的泥沙和泥沙养分流失量差异均不显著,坡度19°与30°不同处理的泥沙全氮、全磷流失量差异显著或极显著。⑤不同处理7°坡面径流量及径流氮磷养分流失量与降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19°坡面径流量与降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30°坡面径流量与平均雨强和分段雨强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化学除草处理,7°坡面泥沙及泥沙全氮流失量与I10呈显著正相关,泥沙全磷流失量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30°坡面泥沙及其养分流失量与平均雨强和分段雨强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化学除草对陡坡槟榔林的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影响明显,建议海南省槟榔林建设应尽量避免陡坡造林和除草剂的过度使用。
  • 沙小燕,王辅,何倩,韩芬,张鹤,赵强
    2025(3): 78-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耗水量,以陇中东地区平凉市为例,采用蒸散气候学经验模型方法,对该地区不同类型植被生长期(4—10月)的蒸散耗水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植被生长期(4—10月)的蒸散耗水量存在明显差异,乔木林>灌木林>草地,草地蒸散耗水量随着覆盖度增大而增加;研究区7—8月所有类型植被蒸散耗水量均达到最大值;在空间分布上该地区植被蒸散耗水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东西差异上,东部泾河流域乔木林、灌木林和草地蒸散耗水量比西部葫芦河流域分别高出23.11、21.81和17.91 mm,南北差异则不大。
  • 马海霞,刘小荣,鱼海霞,常军霞,张文祥,赵金华,栾秀萍
    2025(3): 82-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以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安家沟流域为研究区,以撂荒地、小麦地、沙棘地、油松地、紫花苜蓿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的方式采用静水崩解法分析不同粒径、不同坡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团聚体崩解速率,并计算水稳性指数和分形维数;采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测定植物根重密度、根表面积等根系特征参数值,分析土壤团聚体水稳性指数和植物根系特征参数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水稳性指数排序为粒径1 mm的>粒径2 mm的>粒径5 mm的>粒径10 mm的,不同坡度土壤团聚体水稳性指数排序为坡度5°的>坡度10°的>坡度20°的>坡度15°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水稳性指数排序为紫花苜蓿地的>沙棘地的>撂荒地的>油松地的>小麦地的。②紫花苜蓿地的各根系参数值最大,小麦地的最小。③小麦地粒径>20.00 mm的土壤团聚体质量占比最高,粒径≤0.25 mm的土壤团聚体质量占比最低,分形维数最小;紫花苜蓿地粒径>20.00 mm的土壤团聚体质量占比最低,粒径<0.25 mm的土壤团聚体质量占比最高,分形维数最大。④土壤团聚体水稳性指数与根系特征参数值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紫花苜蓿地的相关性最强,小麦地的相关性最弱。
  • 曾发意1,王丹1,王召召2,王晓楠1,金永亮1,梁亭1
    2025(3): 87-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保障北京冬奥绿色电能电力组团工程作为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配套电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通过优化施工工艺、采用三维投影技术、利用GPS虚拟交桩、模拟施工过程等方法,减小了工程扰动土地面积和土方开挖量,工程最终达到零弃方;通过应用高低腿开挖、无人机放线、货运索道等技术,减少了工程建设对周围环境的破坏;通过对原塔改造升级,解决了历史挂渣问题;通过采用坡面排水工程、SNS柔性防护网、浆砌石分级护坡、挡土墙、植被恢复等技术创新高陡边坡治理,减少了水土流失。该工程采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可复制,推广性强,为输变电工程项目水土保持新技术的应用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