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郑凤1,刘正斌1,唐云逸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2021—2023年四川省审查的102个各类开发区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报告,发现四川省开发区水土保持工作主要存在水土保持程序履行不规范、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报告编制不规范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四川省采取多项举措,健全监管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创新监管方式,全面加强开发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切实防止人为水土流失,保障了开发区水土保持管理和入驻企业水土保持工作有序开展,以更高水平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保障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臧贵敏1,周婷昀2,冯昶栋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太湖流域片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但在服务保障流域片国家战略和流域片高质量发展上还存在差距,水土保持能力水平与现代化建设要求还不相适应,需要加快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近期流域片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即计划到2035年,水土保持率达到94.00%,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9万km2,适宜区域基本全部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推动绿色城市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从完善水土流失防治总体布局、强化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加强预防监管和治理、突出长三角区域水土保持一体化发展、提升管理能力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举措。
  • 综述
  • 综述
    蒋应洪1,杨世凡2,鲍斌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贵州省坡耕地分布广泛,是水土流失的重要源地,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制约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贵州省10 a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和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相继在39个县(市、区、特区)共122个项目区实施了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0.93 km2,完成总投资15.06亿元;打造了一批示范性工程和高标准农田,助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改善。针对目前贵州省坡耕地治理中存在的投资渠道单一、工程性缺水、统筹协同机制不完善、措施配置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等问题,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资金保障、加大宣传力度等对策。
  • 小流域治理
  • 小流域治理
    刘海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延庆区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自2013年开始建设,至2022年结束,累计治理18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6 km2,总投资13 674.775万元。在实施过程中,延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工程建设,始终坚持以生态保护为目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总体建设思路,在水土保持、生态韧性、特色种植、民俗旅游、景观环境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总结出依据形势、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联动、高效协调推进,规划引领、确保设计科学,规范管理、扎实工程建设,后期管护、永续发挥效益,全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宣教培训、营造良好氛围等经验,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 新思考新探讨
  • 新思考新探讨
    孙泉忠1,陈菊艳2,杨勇3,潘紫叶1,罗松平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江口县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地带,属湘资沅上游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多年来,江口县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党政主导、全民参与”的工作思路,全面防治水土流失,2023年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为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区域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总结了江口县在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效,以及强化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布局、推进专项治理、强化部门联动、强化监督执法、加大投资力度、重视宣传教育等方面的水土保持建设经验。
  • 新思考新探讨
    惠波1,吴冠宇2,李长保3,王鹏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陕西省秦岭区域汉江、丹江流域是全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省内引汉济渭工程的核心水源涵养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使陕南整体被划入主体功能区的限制开发区,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面临缺乏项目资金但有治理要求、缺乏补偿机制但有限制性法规的突出矛盾,为了破解当前不利局面,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给予当地政府更多的政策和项目支持。从陕西省工作实际出发,阐述了水源区水土保持和生态补偿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尤其是要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和机制,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尽快启动实施“丹治”“十四五”规划,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路径,以弥补水源区因保护生态环境而做出的巨大牺牲,彰显主体功能区建设大局和“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担当。
  • 新思考新探讨
    蔡敏,罗松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贵州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工作,截至2023年,贵州省共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3个、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3个、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1个;共创建省级水土保持示范项目18个,包括省级示范县1个、省级科技示范园5个、省级示范工程12个。通过梳理贵州省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工作成效,分析贵州省水土保持示范创建中存在的专项资金有待保障、创建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并提出进一步优化完善体制机制、激发民间资本参与积极性、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融合发展等示范创建建议,可为同类型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工作提供参考。
  • 新思考新探讨
    白云星,周运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入探讨了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宏观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及其迫切性,剖析了“双碳”战略目标对土壤学教育体系产生的深远影响,并阐述了现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针对当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如学生缺乏“双碳”知识储备、课程体系需要拓展等,结合贵州大学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创新理念,包括强调土壤碳循环的关键作用、注重土壤碳储存管理的策略、将碳汇概念纳入教学内容及推动跨学科整合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教学改革实施方面,需要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与实践环节的革新、跨学科融合与综合管理的实施及教师培训与教学支持的强化。在评估教学效果方面,提出了多元化评价方法与手段,旨在全面衡量学生学习成果、实践能力及教学成果。
  • 新思考新探讨
    张晓虹,杨靖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梯田是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措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梯田建设时极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甘肃省黄土丘陵区坡耕地以水力侵蚀为主,土壤侵蚀强度以中度至强烈侵蚀为主。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区内坡度大于5°的坡耕地面积为329.24万hm2,“十四五”期间,甘肃省计划新修梯田1.97万hm2/a,其中黄土丘陵区新修梯田1.54万hm2/a。基于梯田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成因,依据《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测算导则》(SL 773—2018),经计算,甘肃省黄土丘陵区非汛期梯田施工期间可能产生的土壤流失量为24.59 t/hm2,而汛期施工可能产生的土壤流失量是非汛期的4.2倍。建议将梯田施工期水土流失防治纳入工程整体设计,严把施工质量关,加强对施工期水土流失风险区域的监管,以控制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
  • 新思考新探讨
    李思思1,张超2,段东亮1,詹锐生1,陈申立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镇集中连片区引调水工程具有覆盖区域广、挖填土石方及弃渣量大、涉及城镇密集区及生态敏感区多等特点。以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为例,对工程建设造成水土流失的特点及水土保持设计过程中的难点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工程布置、土石方资源化利用、因害设防等措施,以减少地表扰动、降低土石方防护难度、构建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护体系。水土保持是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主体工程设计应尽早开展水土保持相关工作,并在各阶段同步进行细化设计,从源头降低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隐患,有效发挥水土保持措施的防护功能,以充分体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 新探索新实践
  • 新探索新实践
    陈仙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环市经济活跃,近年来新报批生产建设项目数量位于台州市首位,但以往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报批滞后,影响了项目开工和水土保持措施落实。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弃渣协议滞后、各方关联迟并联少、业主未知后知等延误了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玉环市通过优化水土保持方案报批手续,靠前关联、主动服务,多方多渠道加大宣传等手段,加快水土保持方案报批,扎实推进水土保持措施落实。
  • 新探索新实践
    孟天友,刘正扬,彭强,李琼,罗志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毕节丁家寨水土保持监测站地处毕节市七星关区碧海街道丁家寨社区,于2017年11月动工建设、2020年5月12日正式投运,是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监测站点之一,也是毕节市水务部门按照建设项目管理程序承建的,包括项目规划选址、项目立项、土地征收、招标调整、办理施工许可和产权证书等全套手续的第一个水土保持监测站点。从优选建站用地、优化建设方案、紧扣产业发展重点、自动与人工观测结合、绿化美化提档升级和运行管理规范有序等方面,总结了建站经验,并基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 新探索新实践
    袁月,彭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灌区工程在实施阶段易发生弃渣场变更的情况,以河南省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为例,从水土保持角度对其弃渣场变更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开展弃渣场变更工作时,充分论证,切实进行弃渣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确实无法利用的余方堆置在合理选址的弃渣场,完善相关手续,加强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减少因弃渣造成的水土流失。从弃渣减量化和资源化、弃渣场选址和弃渣场水土保持防护措施这几个关键环节对弃渣场变更工作要点进行了阐述。
  • 建设项目防与治
  • 建设项目防与治
    王佳欣1,2,张帆1,2,解翼阳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方土石山区即北方山地丘陵区,具有多低山丘陵、坡陡沟深、暴雨集中、植被稀少、土壤抗蚀性差等特点。抽水蓄能电站有上、下两个水库,项目占地面积较大,施工时扰动范围广,极易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以河南辉县九峰山抽水蓄能电站为例,基于项目区所处的地质地理条件及工程建设特点,提出在工程水土保持设计中应注重表土资源保护、减少工程施工扰动范围、做好边坡防护工程和加强临时防护措施等水土流失防治思路,并针对性设计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最大限度降低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 建设项目防与治
    杨贺菲1,张长伟1,张旭2,牛俊1,李建明1,李力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机场工程施工扰动面积大、扰动时间长,动用土石方总量大,临时堆土较多,扩建需求和安全标准较高,因此水土保持设计难度较大。通过分析沿海湿润地区大型机场项目水土保持设计难点,提出机场项目水土保持设计时应遵循水土保持措施与已有主体工程相结合,永临结合兼顾防风蚀水蚀,植物措施要因地制宜配置并与飞行安全相结合,水土保持设计理念要适度超前等原则,并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为例,分析沿海湿润地区大型机场项目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包括表土保护、蓄排水工程、透水砖铺装、临时排水和沉沙措施、植物措施。
  • 试验与研究
  • 试验与研究
    高燕1,谢云2,谢凯旋1,沈海鸥3,张延玲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坡耕地是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发生的主要源地,坡耕地治理是保护黑土地、治理水土流失的重中之重。目前东北黑土区坡耕地界定及其坡度分级尚无统一定论,给黑土地研究、保护和治理带来一定困扰。结合相关标准、文献和数据资料,对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进一步分析,提出以0.25°作为东北黑土区坡耕地临界坡度,建立了黑土区≤0.25°、>0.25°~2°、>2°~6°、>6°~15°、>15°共5级耕地坡度分级标准,建议在黑土地保护相关规划布局及水土流失精准治理中应用。
  • 试验与研究
    李全宏1,黄立文2,陈泽涛1,顾朝军2,张成玉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是维系库区水质安全的重要保障。基于土地利用/覆被、降水等基础资料,利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计算了土壤侵蚀模数,分析了库区及上游土壤侵蚀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22年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微度侵蚀、轻度及以上侵蚀、强烈及以上侵蚀面积分别为76 452.21、18 747.79、2 183.79 km2,分别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80.30%、19.70%、2.30%;库区及上游轻度及以上侵蚀主要分布在汉江源区、库区及上游中部、丹江上游等区域,且主要分布于耕地、园地和草地;降水、地形、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治理是影响土壤侵蚀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
  • 试验与研究
    李静1,曹溪桐1,邱凯2,姜述硕1,江丽华1,吴广宁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绿化植物提高边坡稳定性、防治水土流失是边坡生态修复的重点和难点。微生物菌剂能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植物生长,故将微生物菌剂应用于边坡生态护坡工程中。选择黑麦草、狗牙根、白三叶、荆条和紫穗槐5种植物于室外人造边坡设备中进行培养,设置土壤中施加微生物菌剂的处理组和不施加微生物菌剂的对照组,研究微生物菌剂对几种边坡绿化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倾角为15°的边坡生境中,微生物菌剂能改善土壤环境,促进边坡中草本植物的生长,提高植物的发芽势和成活率,进而提高边坡绿化植物蓄水保土的能力,对于防治水土流失和恢复边坡生境具有重要意义。
  • 试验与研究
    于秀娟1,刘益军2,郑云泽1,巴泰2,王小河2,黄嵩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耕层是耕种的主要土壤层,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为研究耕层各因素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应用田口设计试验方案,采用室内可调微型模拟装置,分析不同耕种年限耕层土壤对雨强、坡度、耕作深度、是否翻耕、干湿情况等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耕种年限的增加,土壤密度及贯入阻力减小,耕层在大雨以下降雨情况时不易产生水土流失,而在暴雨强度以上降雨时水土流失严重,径流量及产流持续时间在坡度15°、耕层深度为20 cm时主效应最大,各因子间交互作用复杂。
  • 试验与研究
    王毅1,唐铣亮1,张鸿1,周志林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是依据风险区域遭受不同强度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大小而划分出不同风险级别的区域,是当前防灾减灾体系重要的工作环节。当前,绝大多数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工作主要是针对县级以上区域,很少有针对单体地质灾害威胁区域进行细致的风险区划研究。以汶川县城南沟泥石流堆积扇区域为研究区,利用FLO-2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南沟100 a一遇与200 a一遇两种频率下泥石流运动堆积过程,根据模拟的泥深与流速在堆积扇区域细致划分不同的危险强度区域;以单沟泥石流易损性计算模型为基础,依据具体地物类型与人口密集程度对研究区进行细致的易损性分区,最后完成研究区域风险区划,所采用的计算方式能够形象描绘出小区域的承灾风险高低,具备了对单体泥石流沟威胁区域进行风险量化分级的能力。风险区划结果可对强震区城镇周边的泥石流灾害进行风险预判,以及为防灾减灾、应急救援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 试验与研究
    佘源,周国华,陈志,程子捷,华进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1年6月,兴国县作为江西省首批市场化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试点县,率先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使矿山生态系统得到快速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生态伤疤”向“绿水青山”的转变。基于RUSLE模型,研究生态修复前后项目区土壤保持量变化,并基于市场价值法、成本替代法,从减少泥沙淤积价值和减少面源污染价值两个方面计算项目区土壤保持价值变化。结果表明:修复后,项目区土壤保持量增加了6 273.07 t/a,增幅达312%;土壤保持价值增加了93 260.19元/a,增幅达313%。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可大幅提高项目区土壤保持量和土壤保持价值,主要原因是生态修复项目消除了采矿用地,大幅增加了林地和耕地面积。
  • 新技术应用
  • 新技术应用
    周乐群1,韩凤翔2,徐公权3,姬俊虎1,赵继东1,鲁勇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四川省攀枝花监管示范区和金沙江干流水电开发集中区2012—2018年批复的生产建设项目,以及2018年长江流域76个部批在建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管信息,采取GIS空间分析技术、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等,对获取的监管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处理,明确监管成果可用于:①评价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②分析评价区域支柱产业,确定地方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重点;③作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的依据;④支撑政府决策,辅助制定政策文件;⑤考核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土保持工作;⑥评价人为水土流失状况;⑦作为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考核的依据。对监管数据的挖掘和应用,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推动水土保持监管信息化、现代化和智能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水土保持工作智慧化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