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导航切换
中国水土保持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过刊浏览
专题专辑
广告合作
期刊订阅
English
过刊目录
2024年, 第8期
刊出日期:2024-08-09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水保强监管
小流域治理
新思考新探讨
建设项目防与治
试验与研究
监测与评价
技术与措施
县域水保
封面文件
目录文件
全选
|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Select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基于坝系相对稳定理论的韭园沟小流域高标准淤地坝坝系建设研究
刘立峰1,2,李小兵1,2,党维勤1,2,王英弟1,2
2024(8): 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8.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质量淤地坝建设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也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工作之一。介绍了1953年至今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淤地坝试验和建设历程,以及坝系相对稳定理论的概念、内涵和坝系相对稳定系数的确定情况。以绥德站水土保持试验示范小流域——韭园沟小流域为例,进行坝系布局、淤地坝工程结构和坝系相对稳定分析,论证了要实现淤地坝高质量发展,实现坝系相对稳定是关键。
水保强监管
Select
水保强监管
和田地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实践
许小有1,樊庆国2,王福1,马成利1,马志海1
2024(8): 8-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8.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0年以来,和田地区按照水利部和自治区水利厅的部署,已连续4 a实施完成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共核查图斑2 736个。2020—2023年,核查图斑共涉及生产建设项目968个,其中合规项目470个,不合规项目498个,占比分别为48.55%、51.45%;水利部下发图斑、核查图斑数量均呈逐年下降趋势,生产建设项目图斑、涉及项目及不合规项目数量整体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表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违法违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遥感监管过程中存在遥感图斑解译不准确、水土保持基础信息数据不完善、认定查处不全面及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建议提高解译精度、规范基础数据管理、加强认定查处和强化执法力度,以提高遥感监管水平。
Select
水保强监管
1990—2022年江苏省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分析
姚露露,郭红丽,吴芳,李盟,张雪,张嫱,潘富伟
2024(8): 11-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8.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长三角地区,跨江滨海,湖泊众多,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2018年开始,江苏省在省级水土保持监测区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为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以1990年、2002年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数据、《江苏省水土保持公报(2018)》和2019—2022年江苏省水土保持监测年报为基础,分析江苏省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特征。1990—2022年,江苏省水土流失以轻度为主,水土流失面积由9 161.91 km2下降至2 165.15 km2,减幅达76.37%,其中中度及以上侵蚀面积由2 550.62 km2下降至183.21 km2,减幅达92.82%,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江苏省从完善政策机制、强化工作考核、推进工程建设、严抓监督管理、夯实监测基础等方面推动水土保持工作持续发挥功效,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小流域治理
Select
小流域治理
广州市鸭洞河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探析
王欣1,蔡泽涛2,包鹏威1,李思思1,肖翔峰1
2024(8): 14-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8.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州市鸭洞河小流域属于典型的山区小流域,水土流失以轻度侵蚀为主。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以及“绿美广东”大行动等,通过政企村协作,建立“政府投入+企业养护+村民参与”的三方共治模式,实施生态修复、河道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程,开展鸭洞河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综合治理后,流域内林草面积达到20.33 km2,占宜林宜草面积的100%,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综合指数持续保持广州市第一;目前已进驻生态设计小镇的企业有84家,拓宽了当地就业渠道,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较小流域建设前增长了41%;2023年,鸭洞河生态清洁小流域入选“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为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
新思考新探讨
Select
新思考新探讨
贵州省水土流失现状、问题与对策
何进成,顾再柯
2024(8): 17-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8.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高质量推进贵州省水土保持工作,有效防治水土流失,从组织机构、法规及制度、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信息化、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类型及分布等方面分析了贵州省水土保持与水土流失现状,并针对存在的治理任务依然艰巨、治理质量和成效还不稳固、经济发展带来人为水土流失压力突出、水土保持体制机制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生态价值产品实现机制标准不够健全、水土保持碳汇交易研究与实践还不足等问题,从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全面强化水土保持监管、创新水土保持工作体制和管理机制、完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配套标准、加强水土保持碳汇研究和示范实践等多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Select
新思考新探讨
深圳市龙华区城市道路边坡生态景观调查及修复对策
沈彦1,杜林峰1,邓磊2,裴福云1
2024(8): 20-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8.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裸露的道路边坡严重影响城市景观,应用综合评判法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对深圳市龙华区道路边坡的景观影响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道路边坡景观影响度的主要因子为交通因子、可视面积因子和视距因子,其中交通因子是主导因子。根据龙华区24处边坡的调查结果,计算出其景观影响度综合得分并进行分级,再根据景观影响度综合得分结合边坡植被生长情况,将边坡分为A类重点修复边坡(占比4%)、B类一般修复边坡(占比21%)、C类一般提升边坡(占比29%)、D类轻微可不改造边坡(占比46%)4类。其中,A类边坡必须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包括景观再造)进行综合治理;B类边坡则宜以生物措施为主,注重边坡的植被群落建设,兼顾景观效果;C类边坡以人工辅助植被恢复为主,优化植物群落结构;D类边坡以保持现状和自然恢复为主,可不进行人工干预。
Select
新思考新探讨
基于深度学习的生产建设项目扰动图斑提取算法和识别策略
卢慧中1,卞雪1,金秋1,雷少华1,耿韧1,徐春1,朱研2
2024(8): 23-2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8.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度学习已成为一种高效且精确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针对生产建设项目扰动图斑识别问题,从目标识别和变化检测两种思路出发,对比评价Unet、Unet++和Unet3+三种深度学习网络模型的识别精度,以提出最优的扰动图斑识别策略。结果表明:基于目标识别策略和变化检测策略时,均为Unet模型表现最优,其检测结果分割边界清晰平滑,误检、漏检情况较少,无冗余特征,预测结果更接近于标签图像,识别效果最佳。当遥感影像质量满足要求、需要精细化的认定结果时,采用基于变化检测策略的Unet深度学习网络模型可作为生产建设项目扰动图斑提取的最优模型;当遥感影像质量不佳或仅有单时相遥感影像,且需要快速确定扰动区域时,宜采用基于目标识别策略的Unet网络模型;当训练数据集足够支撑模型训练时,可考虑使用结构更加复杂、细节提取能力更强的Unet++与Unet3+网络模型。
建设项目防与治
Select
建设项目防与治
黑龙江省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实践与思考——以新建黑龙江绥芬河民用机场项目为例
周宁1,2,3,孙和强1,2,3,刘凤飞1,3,李超1,3,史彦林1,3,樊华1,3
2024(8): 29-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8.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龙江绥芬河民用机场项目为新建国内支线机场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为1.97 km2,划分为飞行区、航站区、导航台和净空处理区4个水土流失防治分区。项目建设周期长,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时间跨度大、历时长,水土流失防治情况复杂。项目建设过程中,在水土保持管理上坚持“以检促管”“以改促建”理念,在水土保持措施布局上遵循“局部增减,总量不减”“形式调整,效果不变”的原则,总体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后,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指标实际完成值达标率为100%,其中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林草覆盖率分别超出批复值的3.79、3.71、36.40个百分点,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总体评定为合格。梳理总结了项目水土保持经验,可供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借鉴、参考。
Select
建设项目防与治
中低山区防洪治理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探讨
李亚娟
2024(8): 32-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8.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凌源市青龙河(东营子—虎头石段)防洪治理工程为例,分析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影响因素。项目区水土流失预测结果表明:建设期为防治重点时段;主体工程区、施工道路区是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区域;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具有点线面结合的特点;工程土石方调配应遵循“挖移作填”的原则,实现土石方平衡。根据预测结果,针对项目区4个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建议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永久措施与临时措施相结合,重点时段和重点区域的进度控制与施工时序相结合,项目建设与水土流失防治相结合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Select
建设项目防与治
生产建设项目主体工程水土保持优化设计探索——以鹰骏一号煤矿项目为例
肖波1,蒙晓斌2,李琳1,汲文宪1,杜红霞3
2024(8): 35-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8.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编制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方案(可研设计)时,充分融入水土保持理念,不仅是对生态环境负责,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举措。在编制鹰骏一号煤矿项目建设方案时,本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设计理念,以“占地小、动土少”为原则,综合考虑项目区所处地质地理条件、项目建设特点,因地制宜、多方论证,不断优化水土保持设计,力争全面提升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生态服务功能,将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通过主体工程水土保持优化设计,可绿化面积占比、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水土流失治理度等指标较优化设计前分别提高了4.99、0.77、4.78、0.15个百分点。
Select
建设项目防与治
矿山生态恢复协同产业开发的探讨——以南京市盘山采石场项目为例
邓刚1,2,蓝斌男1,叶明强1,2,何曦1,2,贺敏1
2024(8): 38-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8.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摆脱矿山生态修复前期投入大、后期回报少的局面,需要依靠矿山自身的环境特征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赋能,拓展多元化产业开发,以产业收益反哺前期的投入。以江苏省南京市竹镇镇盘山采石场为例,基于矿区地质地理条件及生态环境破坏程度,进行了分区治理、土壤环境重构、生态景观重塑等生态修复;结合采石场所处的地质地貌特征及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遵循生态优先、景观安全、因地制宜、产业联动的原则,将生态修复后的采矿区规划开发为采矿展览区、生态林种植区、生态保育区和休闲广场。治理后的采石场不仅恢复了原有的生态功能,还在不对矿山环境造成二次破坏的前提下开发了新的产业,产生的收益用于反哺前期的投入,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试验与研究
Select
试验与研究
生物炭对喀斯特黄壤地区施用除草剂土壤养分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杨梅1,罗松平1,荆诚然2
2024(8): 41-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8.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炭可增强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和固持能力,有效降低除草剂残留量,同时增加土壤营养成分,增强土壤保水能力。以典型喀斯特黄壤地区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野外设计施加复合肥、复合肥+除草剂、复合肥+除草剂+生物炭、复合肥+生物炭4组对照试验,分析生物炭、除草剂配施对土壤化学性质、作物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生物炭的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和全钾、速效磷含量,显著减少了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对黄壤中全磷含量影响较小;②生物炭的添加可以促进玉米生长,尤其复合肥+除草剂+生物炭配施对玉米生长和株数、穗数提高的促进效果最佳,对其他作物产量指标的影响较不显著,有待长期观测进行深入研究;③通过土壤化学性质、作物生长性状及产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喀斯特黄壤地区土壤的养分含量对作物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较大。
Select
试验与研究
秸秆覆盖和磷石膏对苏打盐碱土性状及牧草生长的影响
徐子棋1,张瑜1,王博宇2,董静3,杨献坤1,王大中1,孙雪梅4
2024(8): 47-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8.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秸秆覆盖和磷石膏对重度苏打盐碱土理化性质和高丹草生长、产量的影响,通过野外改良、栽培试验观测获得数据,并运用SPSS 25.0和Canoco 4.5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①秸秆覆盖能显著改善重度苏打盐碱土物理性质和养分状况,但降低土壤盐碱化效果较差,结合施用磷石膏后改良效果更好。②相同覆盖量时,配合施用磷石膏比单独秸秆覆盖效果好。③在0.5~1.5 kg/m2施用范围内秸秆覆盖量越高,高丹草生长、生物量提高效果越明显,但覆盖量2.0 kg/m2的促进效果不如1.5 kg/m2;相同秸秆覆盖量时,结合使用磷石膏比单独覆盖增产效果更明显。④综合考虑土壤改良、增产效果和成本,最佳处理为覆盖秸秆1.0 kg/m2+磷石膏20 t/hm2。⑤CCA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重度苏打盐碱土高丹草生长、生物量最重要的土壤因子为含水量、密度和pH值。综上所述,秸秆覆盖配合施用磷石膏能够很好地改善苏打盐碱土理化性质,且具有较好的牧草增产效果,适合在盐碱地区域推广、应用。
监测与评价
Select
监测与评价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水环境生态监测研究分析
张灏1,孔东升2
2024(8): 52-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8.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掌握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水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特征,以该湿地公园为研究区,沿水流方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6个监测点,依据水质监测和地表水富营养化评价等结果对湿地公园水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总体水质状况为优,属于Ⅱ类水质,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属于中营养状态。根据监测结果,提出了湿地公园水环境保护的建议。
技术与措施
Select
技术与措施
秸秆半填覆绿侵蚀沟治理模式及应用
徐金忠1,2,李洪3,杨庆楠1,2,孙雪文1,2,魏琳1,2,宋金凤3
2024(8): 56-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8.0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秸秆半填覆绿侵蚀沟治理模式是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在侵蚀沟治理过程中优化施工工艺、采用生态低成本材料、运用治理新方法的一种黑土地保护创新治理模式,其特点是适用范围广泛、施工简便、治理成本大幅度降低、生态及社会效益显著。该模式主要适用于沟深大于2 m、土层厚度不小于0.5 m、沟道比降小于10%的侵蚀沟,布设要点包括沟道整形、秸秆打捆、谷坊布设、秸秆铺设、填埋覆土和造林植草。以讷河市学田镇增产项目区侵蚀沟治理工程为例,探讨了秸秆半填覆绿侵蚀沟治理模式的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包括削坡整形、生态袋谷坊拦挡、秸秆捆填充、覆土回填、扦插造林和封禁治理等。
Select
技术与措施
宁夏水土保持管理平台建设实践与探索
王霄1 ,张国军1 ,马文涛1 ,魏小燕1 ,陶清瑞1 ,陈国旭2,杨勇耀2
2024(8): 59-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8.0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水利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信息化工作部署,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分批建成了集5个子系统19个模块的宁夏水土保持管理平台,供自治区、市、县三级水土保持管理部门和生产建设项目等相关单位、专家使用。平台在建设期、质保期、运维期稳定运行,全面支撑全区水土保持工作线上开展。分析了平台建设项目概况,总结了海量数据挖掘、关键因子智能化提取、资源整合共享、土壤侵蚀模型开发、智能化监管技术等平台建设的5方面问题,介绍了平台总体框架、技术路线和模块功能,归纳了数据底座建设、统一平台搭建、业务化转型推进和监管效能精准发挥4个方面的成效,以及坚持“问题导向”建设原则、“边建边用”推广应用模式、“建管结合”运维方式、“底线思维”保障安全4个方面的建设管理经验。
Select
技术与措施
园林绿化废弃物在城市绿地裸露坡面生态防护中的应用——以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裸露坡面生态防护示范项目为例
吴昊1,张培1,唐金晶1,万丽1,王晓峰2,赵方莹1
2024(8): 64-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8.0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园林绿化废弃物富含有机质和植物纤维,成分单一且不含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经过筛选处理的枝干修剪物具备一定的材料强度与稳定性,将其设计组合成形式多样的坡面生态防护措施,应用于城市绿地裸露坡面的生态修复中,既是对坡面生态修复的有益尝试,又能实现园林废弃物就地资源化处理利用。北京市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裸露坡面生态修复示范项目根据园区不同部位坡面的稳定程度、坡度、质地、坡向等因子,因地制宜选择横木拦挡、木桩围护、柴捆拦挡、木排桩分级拦挡等对应的技术模式,将措施设计与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相结合,探索多种生态防护措施的组合运用,项目实施1 a后经跟踪监测,坡面生态防护措施对坡体表面土壤及松散物质拦挡固定效果显著,相应坡面植被覆盖率恢复至80%以上,减少了坡面表层土壤流失,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改善了植物立地条件,实现了与城市绿地景观的有机融合。
县域水保
Select
县域水保
新时代甘肃省会宁县水土流失治理举措和成效
韩弘志
2024(8): 68-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941.2024.08.0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属西北黄土高原区甘宁青山地丘陵沟壑区青东甘南丘陵沟壑蓄水保土区,土壤侵蚀强度高,治理程度低,水土流失面积6 155.05 k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5.59%。党的十八大以来,会宁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加大投入、整合推进、连片整治、加强监管,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河道整治、梯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十四五”期间,会宁县继续强化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祖厉河全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沟道综合治理,实施引调水工程,以推进会宁县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
E-mail Alert 订阅
审稿专家
微文精选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