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戴文渊1,玛久草1,曹喆2,张芮3,安亚鹏3,赵云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汭河流域是黄河上游甘肃段的典型小流域,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承担着构建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使命,但流域内自然条件复杂,水土流失易发区面积大、分布广,防治体系薄弱,水资源调蓄能力不足。根据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及水土保持现状,提出了统筹规划、总体布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思路、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标准体系、关注重点水利水保示范工程建设及布局、加强流域生态系统绿色生命线建设等对策,以促进汭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 水保强监管
  • 水保强监管
    杨庆楠,徐金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龙江省自2019年出台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评估办法以来,已完成了2019—2022年度评估及2020年“十三五”末的考核工作。通过精准设置年度考评细则,以“考什么”引导“干什么”,以“怎么考”推动“怎么干”,有效压实了地方政府水土保持责任,督促地方圆满完成了年度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综合监管、监测及信息化等常规工作,以及15°以上坡地退耕还林还草、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等重点任务,并以加分项形式引导地方开展了以奖代补、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创建、生态清洁小流域等工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评“指挥棒”作用突出。为助力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评估体系日趋完善,以考评推动水土保持工作有效开展,系统总结了黑龙江省考评工作实施情况,阐述了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评估的重要意义及成效,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 水保强监管
    郭春香1,周舒燕1,陈正新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临平区地貌以平原为主,间有零星山地、丘陵等,区内生产建设项目均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推行开发(园)区水土保持评估制度。2019—2023年临平区(含分区前的临平区境)共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696个,其中报告书146个、报告表121个、登记表429个,减少了方案审批环节,提升了审批效率,切实做到了减轻企业负担;3星及以上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整体呈增加的趋势,为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提供了良好的行业环境,但较低星级编制单位的优胜劣汰也需要得到重视;注册地为杭州市的编制单位先逐年增加后趋于稳定,省外的编制单位2021年最多,为6家,近些年改善营商环境的措施增强了对外包容性,开放程度有所提高,但方案编制单位仍以杭州市为主。针对当前现状,提出细化山区、丘陵区和易发水土流失区域范围,持续推进全域水土保持区域评估,优化平原房建类项目报告书章节内容,加强各环节中介管理等建议,以进一步推进水土保持改革创新,改善营商环境,推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 水保强监管
    童建,郭红丽,吴芳,张雪,姚露露,张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土流失监测站点建设是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自2021年以来,江苏省在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全省13个设区市全覆盖的基础上,基于全省监测站点功能规划,完成16个监测站点“一站一策”的下垫面优化配置;通过全覆盖安装站点视频监测设备、接通水利专网,不断提高监测信息化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通过升级应用系统分析模块,有效提升监测成果分析能力;通过编制测站任务书和操作手册、规范坡面径流场标示标牌设计等,实现水保监测精细化管理。
  • 新时代水土保持
  • 新时代水土保持
    张鹤1,王安民1,赵建龙1,蒲玉宏2,丁爱强1,赵强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水林田湖草塬是生态保护修复体系下基于区域生态格局的延伸和拓展。基于平凉市地形地貌,将黄土塬面治理与保护纳入系统,构建平凉市山水林田湖草塬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体系。在总结梳理当前平凉市山水林田湖草塬治理面临的生态问题的基础上,围绕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以生态安全为出发点,从生态空间尺度提出了“一山两河”总体布局、生态保护修复功能分区和保护策略,并进一步根据市级规划划分为“七区多点”的工程区,围绕生态保护和修复、塬面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矿山整治、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水源涵养及林草修复、乡村振兴及产业提升等方面确定各县(市、区)的主要修复措施。在此基础上,基于“人地”耦合关系理论,从自然保护地、农业结构、河流水系、生态系统服务体系4个尺度提出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升级转型农业结构、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强河流水系治理、建设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区域生态空间稳定和人与自然高质量发展等建议,为实现区域生态空间稳定和人与自然高质量发展提供长效机制。
  • 小流域治理
  • 小流域治理
    沙康1,董尉2,常利鹏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渭南市北洛河流域面积3 780.12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629.63 km2。结合渭南市北洛河流域概况和水土流失特征,按照北部沟壑地区、中部台塬地区及南部平原地区3种地貌单元,分区提出水土流失防治对策:北部沟壑地区应重点突出塬面保护与固沟两个系统的整治,形成综合性的高塬沟壑防治体系;中部台塬地区应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和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以保护塬面、注重塬边侵蚀沟治理为主;南部平原地区应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保护北洛河两岸自然生态,维护生态环境,提升区域人居环境质量。
  • 小流域治理
    朱莉莉,祁宇麟,许林军,尤代强,田小雄,樊晓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总结黄土高原地区坑镇河、罗玉沟、清水沟3个典型小流域(片)的自然条件、治理现状、产业优势和生态资源等,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高质量发展需求,将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研究了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盼相适应、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匹配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特色产业”综合体治理新模式。该模式以防治水土流失为核心和基础,兼顾蓄水保土、涵养水源、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产业发展、助力美丽乡村建设5个方面,以区域经济发展为驱动力,特色产业反哺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可实现小流域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
  • 小流域治理
    蒲浪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五马河(街道段)流域功能定位为城郊生态清洁小流域和水源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流域面积为27.85 km2,土壤侵蚀以轻、中度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面积为12.06 km2,其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被列入2022年度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根据五马河(街道段)流域现状和生态功能分区施策,生态自然修复区以封禁治理和植物措施为主,综合治理区主要采取坡改梯工程措施,生态修复区采取面源污染治理、田间道路建设、庭院绿化和景观配套等工程措施。治理后,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81.37%,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900 t/(km2·a),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流域内生态环境及水质;预计5 a后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45.09万元、间接经济效益210.59万元;拓宽了当地群众发家致富的道路,起到了典型引路和示范推广的作用。
  • 新思考新探讨
  • 新思考新探讨
    李铁男1,郭微微1,王俊1,刘沛显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龙江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开展了幸福河湖建设。在揭示“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本身就有价值、是重要生产力,和“金山银山”是互动转化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建设黑龙江省幸福河湖必须立足美好生态就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坚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生态文明观,牢牢守住水安全底线,坚持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制保护的生态法治观。实施黑龙江省幸福河湖建设行动,应在推动滨水绿色产业发展、探索河湖生态价值转换、共建人民美好精神家园等方面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实现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新思考新探讨
    王贺1,陈二霞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线性工程施工结束后,土体结构不稳定的边坡是土壤侵蚀的主要源地。植物措施是减少水土流失、保持边坡稳定性的重要措施,但在布设初期,植物的减蚀效应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总结了前人关于坡面土壤侵蚀防治的相关成果,基于秸秆和植物措施的强大减蚀作用,初步提出了一种线性工程边坡秸秆掺混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防护措施布设新思路,以弥补植物生长初期减蚀效应不足的缺陷,同时指出目前在掺混减蚀效应临界平衡点和施用标准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
  • 新思考新探讨
    孙中峰1,王欣苗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抓手,而植物措施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治山保水、治河疏水、治污洁水、以水兴业角度提出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总体要求,并提出在不同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植物措施布设中应充分考虑植物措施的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的目标要求,在生态清洁小流域的预防保护区、综合治理区和生态修复区还应充分考虑植物措施的功能要求。总结提炼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植物措施对位配置的内容及目的是达到对功能定位的响应、资源环境的匹配和水土流失治理的需求,并提出了对位配置的6条原则,即定向性原则、安全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功能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稳定性原则,同时提出在实际操作中应从小流域系统诊断与功能需求分析、立地因子的选取、植物品种的选择、树种配置、林水关系配置等方面对植物措施进行科学设计,形成较为科学的实施方案。
  • 建设项目防与治
  • 建设项目防与治
    罗忠志,孟天友,彭强,罗志玉,刘正扬,何加兴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规模开垦、不合理耕种是导致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直接原因。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毕节市七星关区丁家寨水土保持监测站位于贵州省岩溶区,通过在丁家寨水土保持监测站设立林地、果园、耕地、裸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径流小区,开展2019—2022年降水量、土壤含水率和产流产沙量监测,分析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坡面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2019—2022年4个径流小区的土壤含水率总体表现为林地>果园>耕地>裸地,径流深和径流系数总体表现为裸地>耕地>果园>林地,土壤流失量总体表现为裸地>耕地>果园>林地。林地、果园通过增加地表覆盖,减缓降雨径流,增加降雨入渗,可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岩溶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应高度重视植被建设和保护,推动经果林产业发展,合理安排耕作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 试验与研究
  • 试验与研究
    王洁1,张广英1,刘凤婵1,陶泽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太行山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规律,选取崇陵小流域内林地、坡耕地、裸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径流小区,利用人工观测结合自动雨量站、水土流失自动观测仪,观测2016年、2020年和2021年3个年份各径流小区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林地产流次数最少(7次),坡耕地产流次数最多(24次);径流深与次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径流深增长速度在林地最小,在坡耕地最大,表明林地对降雨的拦截作用最强;土壤流失量随降雨侵蚀力的增加而增加,坡耕地的增长速度最快;林地、坡耕地及裸地7—9月土壤流失量占全年的比例分别为100%、98.44%和88.79%;雨季时林地对水土流失的减少作用远大于雨季之后,表明雨季时林地对水土流失的抑制作用更强。坡耕地是太行山区产生水土流失较严重的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相同降雨类型下有植被覆盖、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土地可有效减少坡面水土流失量。
  • 试验与研究
    王可壮,段义字,刘进德,李文文,赵强,赵建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给黄土高塬沟壑区城郊型小流域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和区域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平凉市纸坊沟小流域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以Landsat影像、无人机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历史整编数据结果和实地核查,获取纸坊沟流域1963—2023年4期土地利用分类信息,引入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定量分析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63—2023年,林地、耕地、草地和住宅用地呈正向动态变化,动态变化率分别为13.67%、0.25%、0.13%和0.11%,其他土地、园地和工矿仓储用地呈反向动态变化,动态变化率分别为-1.66%、-1.38%和-1.12%,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基本没有变化,土地利用动态度普遍降低,土地利用变化趋于平稳;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其他土地面积减少,林地、草地面积增加,林地转入面积最为显著,整体增加352.60 hm2,草地面积整体增加36.76 hm2;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是纸坊沟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探索出的以“生态清洁示范、高效灌草栽培、水保科学研究、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城郊型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小流域,为“水土保持+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价值。
  • 试验与研究
    吴翠霞1,颉继珍1,包琼1,2,雷元奇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肃省黄河流域位于黄河流域的上游,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有助于保护和恢复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的完整性,最终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基于“活力-组织力-恢复力-贡献力”框架开展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安全评价,识别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并构建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①甘肃省黄河流域较健康和亚健康状态的面积较大,健康状态的面积最小;②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呈现“北低南高”的分布特征,以较低安全和中度安全为主,较高安全和高度安全面积较小;③识别出的生态源地共30块、总面积为8 807.99 km2,生态廊道51条、总长度为3 155.83 km;④基于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评价结果,以及生态源地、生态廊道识别结果,构建了甘肃省黄河流域“四屏七区多组团”的生态安全格局。
  • 试验与研究
    熊微微1,2,杨浪浪1,2,岳兴盛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滇中地区是云南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供水区,近年来区域内人类活动强烈,水土流失问题频发,给区域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选取位于滇中地区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元谋县、禄丰县、牟定县、武定县、永仁县作为研究区,基于RUSLE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探讨2000—2022年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年、2007年、2014年、2022年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 128.40、2 012.60、5 111.43、2 227.99 t/(km2·a),土壤侵蚀强度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地势起伏较大的高山河谷;②土壤侵蚀状况呈先恶化后好转的趋势,2000—2014年土壤侵蚀加剧,2014—2022年土壤侵蚀减轻;③各侵蚀强度均呈现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聚集性明显;④建筑用地、林地、水田的土壤侵蚀较轻,而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旱地和草地土壤侵蚀比较严重,裸地最易发生强烈及以上侵蚀。
  • 试验与研究
    赖荫楠1,顾中华1,陈涛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早期的矿产资源开采遗留了很多废弃矿山,其治理面临着高陡岩质边坡绿化等难题。为解决这些难题,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借鉴福建省高速公路绿化经验,引入厚层基材喷播技术,进行植物选择研究和工程验证,结果表明:厚层基材喷播技术可用于废弃矿山的高陡岩质边坡绿化,前期可采用草本植物快速复绿,长期绿化效果以乔灌木为主,建议选择乔灌草相结合且以乔灌为主的绿化方案,但是在绿化初期应控制草本植物密度,以避免抑制乔灌幼苗的生长,影响长期的绿化效果。
  • 工程建设与管理
  • 工程建设与管理
    李海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秦州区现有各类淤地坝26座,淤地坝的建成有效减少了入河泥沙和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减轻了灾害破坏程度,保障了工程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多年来,秦州区在淤地坝防汛管理实践中总结的主要经验包括:落实保障措施,维护工程安全;狠抓体系建设,靠实管护责任;强化分类指导,提升管理水平。针对秦州区淤地坝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