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新时代水土保持
  • 新时代水土保持
    曹炜, 武烽东, 王隽雄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生产建设项目集中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越来越重,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为规范和加强已验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有效管控人为水土流失,以生产建设活动集中、典型性突出的晋陕蒙接壤地区为研究区,通过已验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专项调研,发现在已验收生产建设项目中存在植物措施养护和工程措施管护不到位、未依法依规履行审批手续、水土保持重点防护对象出现水土流失,以及监管部门人员和设备不足、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并从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职能衔接、创新监管模式、加强部门联动、完善考核指标、用好信用监管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为已验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向“有实、有效”纵深发展提供支撑。
  • 新时代水土保持
    崔建国, 高广磊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面临的上游水源涵养、中游水土保持、下游湿地保护等科学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得出:黄河上游应聚焦草地保护与可持续管理,森林植被水文调节和水源涵养能力提升,固沙植被稳定性评价、维持和提高,水源涵养功能建设与水资源供给关系协调等;黄河中游应侧重水资源承载力及林草植被修复潜力、水土保持措施建设适宜规模与优化布局、流域综合治理水沙协同调控;黄河下游则应重点关注生态基流水平与冲沙用水量、冲刷与淤积演变规律、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
  • 新时代水土保持
    张利超, 于长俊, 叶玉成, 李梅, 冯激, 金志伟, 周广天, 吴桐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江河湖库消落带出现了包括水土流失、植被退化、近岸水体水质富营养化等生态功能明显退化问题,严重影响了江河湖库生态系统的功能。南昌工程学院张利超博士团队依托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及大中型水库工程建设,在江西及全国率先系统性地成功构建了一整套基于多维立体林草复合生态修复与重建理论的新时代“江河湖库消落带多维立体林草复合生态修复体系(林泽系统)”,在江西及全国首次系统性地成功研发并实地应用了修复效果显著、成本低廉、推广性强的“江河湖库消落带多维立体林草复合生态修复与重建关键技术体系”,让生态退化的消落带变成了色彩缤纷美丽的“水上森林”景观带,在江西省成功建成了四大技术应用示范点,取得了显著的应用示范成效,可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生态鄱阳湖流域、南方红壤区等区域生态环境复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 水保强监管
  • 水保强监管
    王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是建设单位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相关规定的必然举措,是生产建设项目合法开工的依据之一。详细梳理了广东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水土保持方案,总结了存在的建设单位对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编制单位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对技术标准和相关文件的理解不到位、对项目水土保持评价不到位、弃渣处理方案不完善、水土保持后续设计和投资落实困难等共性问题,提出了加大水保宣传和技术培训力度、完善后续设计制度、细化技术标准及审查要点、加大抽检和惩处力度、建立弃渣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等对策,以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方案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真正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水土资源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基础作用。
  • 水保强监管
    李海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水市秦州区位于黄土丘陵区和陇南土石山区的过渡地带,秦州区黄河流域面积1 065.06 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3.61%,其中水土流失面积947.87 km2,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达5 420 t/(km2·a)。1998年前,秦州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缺乏,水土资源流失严重,土壤养分难以固持,土地生产力持续下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生产条件改善缓慢,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20多年来,秦州区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初步形成了以道路渠系为骨架,坡面坡改梯工程为主体措施,水保林、经济林为保护措施,梁峁与沟道防冲拦蓄为补充措施的水土流失立体防护体系。“梁峁顶防风林戴帽,缓坡地梯田缠腰,陡坡地林草覆被,沟道内库坝裹脚”的综合立体防护体系使秦州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资源利用趋于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大幅推进,治理成果得到巩固和加强。
  • 水保强监管
    杨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平凉市崆峒区是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74.2%,大面积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生态环境、防洪安全、粮食生产、城乡居民生活及经济社会发展。多年来,崆峒区始终将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保持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有效途径,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巩固乡村振兴成果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1年水土流失治理度达86.7%,水土保持率达到70.85%。在总结崆峒区水土保持工作成功经验和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探讨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的基础上,分析了崆峒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思路,提出“一屏两区一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布局,着力构筑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全面建设南部水源涵养与生态修复保护区和北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全力打造泾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流域。
  • 小流域治理
  • 小流域治理
    姜杰, 孟天友, 江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织金县桂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位于贵州省织金县南部双堰街道乌蒙利民生态茶园内,园区地形地貌和水土流失等特征具有典型代表性。示范园为技术推广型科技示范园,主要示范推广种植茶树,总面积76.82 hm2,示范推广辐射面积980 hm2,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示范带动效果突出,2023年1月被命名为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从示范创建有基础、龙头企业有想法、水利部门有需求、水保治理有特色等方面总结了示范园创建的经验与启示,分析了园区创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争创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发展建议。
  • 小流域治理
    周婷昀, 马爱民, 冯昶栋, 杨均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太湖流域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以平原区为主,区域河网密布,水运发达,河道边坡侵蚀和人为活动是造成太湖流域平原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太湖流域新时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相关省(市)积极开展建设,其建设内涵、建设覆盖范围和建设模式等均有较大创新和突破,急需加强研究凝练并组织推广。对太湖流域平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进行了研究,梳理掌握了建设现状和建设难点,凝练提出了建设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归纳总结了建设单元划分原则和水源保护型、生态休闲型、绿色产业型、美丽宜居型4种主要建设类型的特点,研究提出了生态功能修复、河湖水系治理、面源污染防治、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及人居环境改善5类重点建设任务。
  • 小流域治理
    李瑞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深化和发展,山西省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整体规划理念缺乏,治理体系不全;设计深度不足,治理模式单调;措施布设单一,治理效果不明显;缺少地方标准,设计质量不高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对策,即:编制总体规划,全方位推进流域建设;利用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生态清洁小流域;借鉴先进技术,提升治理效果;制定地方标准,加强技术支持等。
  • 建设项目防与治
  • 建设项目防与治
    贾瑞燕, 田小甫, 崔丹, 贾玉昆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浅山郊野公园项目作为北京市政府推动的一项重要生态建设项目,旨在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健身和亲近自然的场所,建成后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然而,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意识薄弱、水土保持设计不完善,加上浅山郊野公园独特的地形地貌特点等,导致浅山郊野公园在建设期和运行期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其生态功能的发挥。通过分析北京市浅山区自然环境概况,以及浅山郊野公园项目建设期和运行期的水土流失特点,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生态治理角度出发,提出了以地形改造工程、边坡防护工程、防洪排水系统工程、集雨及节水灌溉工程、硬化铺装生态工程、植被绿化工程、临时防护工程七大工程为骨架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 建设项目防与治
    孙云海, 李玉琦, 王劲峰, 沈瀛, 李志梅, 赵泽森, 金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报告的编制质量,保障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工作的有序开展,更好地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53号)的相关要求,梳理总结了自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转为建设单位自主开展以来,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报告编制的具体实践和经验,提出了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法定义务履行情况、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完成情况、水土保持设施质量、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水土保持工作组织和管理情况5个方面的验收报告编制要点,并提出验收报告普遍存在的生产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描述不清、水土保持方案及变更情况分析不到位、水土流失防治指标不规范且计算有误等8个共性问题。
  • 建设项目防与治
    孙中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贯彻落实《水利部印发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实施方案》,根据2022年水土保持方案质量抽查情况和2023年1月发布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要求,2023年7月水利部制定了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水土流失特点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要点》(以下简称《审查要点》)。为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新颁布的《审查要点》和《管理办法》,针对当前水土保持方案中存在的变更率过高、前期工作不扎实、水土保持内容缺失、响应法规标准要求不够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就项目的完整性、前期工作的重要性、对主体工程的理解程度、水土保持措施布设的科学性及其他相关内容的相符性方面,对方案编制内容进行了重点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审查要点》的条款要求进行了系统解读,明确了水土保持方案内容审查的红线要求,为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与审查提出了解决方案。
  • 建设项目防与治
    孔庆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道G102线小凌河桥至四合段是辽宁省干线公路网规划的重要线路之一,为一级公路。其改建工程项目区原有水土流失面积65.37 km2,土壤侵蚀强度为轻度。根据《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测算导则》(SL 773—2018)、《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 190—2007),项目区9个水土流失防治区在工程建设期新增土壤流失量15 835 t,其中施工期为15 538 t,自然恢复期为297 t,而半挖半填路基区和弃渣场区新增土壤流失量10 987 t,约占总增量的71%,是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依区施策,设计了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和监测方法,以严控人为水土流失。
  • 建设项目防与治
    张维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新建中卫至兰州铁路甘肃段为例,研究了弃土(渣)场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布设及其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弃土(渣)场周边截水沟及渣顶排水沟的设置能有效拦截上游降雨产生的汇流冲刷,排出渣场顶部雨水,避免雨水汇流后集中下渗产生陷穴等,在下游坡面顶部设置挡水埂能使坡面侵蚀量减少95%以上,水土保持效果显著;渣顶平整覆土后采用“田字格”状整地,能有效降低施工初期的水土流失并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微环境,是干旱半干旱区一种极为有效的水土保持整地模式;试验筛选发现相同栽植条件下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的成活率最高,平均可达91%,且养护管理要求低,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成活率次之,撒播草籽成活率、保存率普遍较低。
  • 试验与研究
  • 试验与研究
    邝高明, 王行汉, 俞国松, 李树波, 杜德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9—2022年每年一期共四期高分一号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深汕特别合作区生产建设项目扰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结果显示:深汕特别合作区生产建设项目扰动呈快速增加趋势,2019—2022年扰动面积增加了88.79%;扰动面积在鹅埠镇分布较多,但在赤石镇和小漠镇增加较快;新增扰动主要占用林草地和耕地,因此应加强水土保持监管,督促参建单位不能随意扩大扰动范围,尽量减少占用耕地。
  • 试验与研究
    王平修, 孟秋雨, 姚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西南石漠化山区水土流失状况及其治理变化规律,以云雾小流域坡面径流场为试验场地,根据2022年降雨和产流产沙数据,分析石漠化地区不同植物措施下土壤流失、产流特征,结果表明:径流场产流降雨可分为A型降雨(长历时、大雨量、小雨强)、B型降雨(中历时、中雨量、中雨强)、C型降雨(短历时、小雨量、大雨强)3种,其中以C型降雨为主;在A型降雨下5号小区马尾松抑制土壤流失效果最佳,在B、C型降雨下2号小区水平阶整地种植茶树抑制土壤流失效果最佳,在A、B、C型降雨下产流最少的均为2号小区水平阶整地种植茶树;从总土壤流失量和总产流量来看,2号小区水平阶整地种植茶树水土保持效果较好。
  • 试验与研究
    陆可生, 辛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外排土场是露天煤矿项目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既要考虑自身安全,又要考虑水土流失防治,其合理选址及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全面、合理可行尤为重要。以吐鲁东露天煤矿为例,结合外排土场自身特点,对选址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从全方位水土流失防治方面进行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典型设计。选址合理性主要从外排土场对周边重要基础设施的影响、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前期相关手续办理和边坡稳定等方面进行分析;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结合吐鲁东露天煤矿外排土场所处北方风沙区的特点,从“挡”“排”“护”“整”“临”5个方面进行设计,减少生产建设过程中的人为水土流失。
  • 试验与研究
    陈爱梅, 李慧东, 杨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为研究区,以2009年、2014年、2019年共3期遥感影像及DEM为基础数据,基于GIS和RS技术分别提取了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基岩裸露率和坡度信息,建立石漠化程度等级图谱数据库,研究2009—2019年研究区石漠化程度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9年文山州石漠化面积以无明显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和强度石漠化为主,无明显石漠化、潜在石漠化面积有所减少,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面积有所增加;丘北县、砚山县中西部、广南县中南部及文山市北部石漠化程度最为严重;整体来说石漠化等级主要由低等级向高等级转移,石漠化状况呈恶化趋势。
  • 县域水保
  • 县域水保
    张宝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工程措施,临县深处黄土高原腹地,淤地坝建设历史悠久,共建成淤地坝5 540座,其中大中型坝163座。临县163座大中型淤地坝控制流域总面积395.21 km2,总库容8 320.65万m3,拦泥库容5 695.36万m3,可淤坝地838.65 hm2,达到淤积年限总拦泥量7 665.76万t、年均保水量377.39万m3,产生年均直接经济效益2 043.15万元、总间接经济效益21 293.78万元,在蓄水保土、淤积坝地、滞洪减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效益十分明显。临县淤地坝建设不仅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实现黄河下游“河床不抬高”提供了有力保障,更有效地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 县域水保
    韩永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略阳县位于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和丹江口库区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对于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1989年以来,略阳县持续开展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和省级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总结略阳县多年来的水土保持工作经验,分析今后水土保持发展思路,包括: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开拓创新、突破发展;积极争取水土保持项目资金;加强水土保持宣传培训。
  • 县域水保
    张阳, 刘海滨, 汝国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阿县属黄泛平原风沙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原有水土流失面积为159.83 km2,经过多年治理,2023年水土保持率高达91.82%,治理成绩斐然。2023年,东阿县被评为“山东省水土保持示范县”“2023年度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介绍了治理过程中的主要做法:积极创新水土保持预防保护模式,坚持水沙同治,擦亮“绿满齐鲁·美丽山东”品牌,营造水土保持宣教工作浓厚氛围。
  • 新思考新探讨
  • 新思考新探讨
    宁琪, 顾再柯, 付宇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贵州省水土保持委员会(简称“省水保委”)自成立以来,在各成员单位积极履职、协同配合下,在强化水土保持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创新和预防监督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进入新阶段,面临高质量发展需求紧迫、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艰巨、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形势严峻等局面。基于省水保委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工作制度不健全、技术支撑不到位等问题,提出了细化任务分解和责任落实、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程序、提高技术支撑保障能力等对策,以促进省水保委及各成员单位勠力同心、协同创新,持续推动贵州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开展。
  • 新思考新探讨
    宁茂岐, 任杰, 丁禹, 罗松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贵州作为长江上游和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是全国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点省份之一。长期以来,贵州坚决贯彻执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截至2022年全省水土保持碳汇能力指标统计面积共计98 471.87 km2,碳汇能力为4 078.58万t(二氧化碳当量),可中和掉全省18.54%的碳排放量,治理成效较为显著。根据贵州省水土保持碳汇能力评估结果,分析影响水土保持碳汇的主要因素,挖掘水土保持增汇潜力,提出全面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加快推进水土流失重点治理、依法严格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强化水土保持监测评价、提高水土保持科技支撑等水土保持固碳增汇路径,以推动贵州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加快实现“双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