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建设项目防与治
  • 建设项目防与治
    王峰利1,2,赵晓红1,2,商善泽3,王正1,2,李江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输变电工程线路长、空间跨度大、扰动点分散、项目区地貌类型多样,其产生的水土流失具有历时短、总体水土流失强度较小、局部点状水土流失强烈等特点。舟山500 kV联网输变电工程(第二联网通道部分)在组织领导、科普宣传、绿化工作、施工工艺、海岸线生态修复、科技引领等方面不断发力,水土流失防治理念和防治模式先进,并在施工中采用了水土保持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长距离输电线路跨越建设、岛礁电网互联互通、海上风电集中送出等提供了先进经验。2021年舟山500 kV联网输变电工程(第二联网通道部分)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是浙江省第一个输变电类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对浙江省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 建设项目防与治
    王忠禹1,2,贾洋海1,2,李华斌1,2,李健1,2,毛伟华3,牛振华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发利用瓯江流域低丘缓坡区土地可缓解浙江省土地供给紧张的状况,然而该区属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抗蚀性差,易发生水土流失。在属于瓯江流域低丘缓坡区的浙江省丽水市石牛水文站石牛坡面径流场设立原状小区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小区、植物措施小区、临时措施小区、综合防护措施小区5个径流小区,以实地试验的方式对比分析水土保持工程、植物、临时措施的水土流失防护效果,结果表明:①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植物、综合防护措施的径流小区土壤流失量分别减少了78.24%、98.58%、83.11%,而采取水土保持临时措施的径流小区土壤流失量增加了11.21%;②水土保持工程、植物措施可有效减少土壤流失量,其中植物措施控制水土流失的效果最好,而临时措施的控制效果不佳,甚至会造成土壤流失量的增加。
  • 建设项目防与治
    彭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道整治作为水土流失防治的关键环节,其现状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及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以佛山市眉蕉河水系综合整治工程中堤岸整治工程为例,提出工程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及方法,经分析确定:①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为8.40 hm2;②预测范围施工期为8.40 hm2,自然恢复期为5.66 hm2;③预测时段施工期为1 a,自然恢复期为0.7 a;④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为568.4 t/(km2·a),施工期堤岸工程区、施工临建区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5 400、1 051.5 t/(km2·a),自然恢复期土壤侵蚀模数为700 t/(km2·a);⑤工程建设期水土流失量为345.87 t,新增水土流失量为301.13 t。基于以上结果,构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
  • 建设项目防与治
    刘婕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邯郸市复兴区全面提升了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的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度。根据复兴区水系综合治理总体安排,在邯武快速路以南、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以西农村段,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基于项目区存在的问题,从防洪安全、河湖岸线、河流连通性、水体质量、河流管护5个方面提出具体治理目标,主要采取了水系连通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工程、人文景观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及河湖管护等措施。项目实施后,区内河道防洪标准将提高到10 a一遇,生态岸线率将达到90%以上,水体质量将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逐步恢复原有河流的生态功能,可确保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及供水水源地水质安全,使受益灌溉面积达到0.47万hm2,受益人口达到1.8万人,为复兴区农村段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助力乡村振兴。
  • 建设项目防与治
    詹锐生,段东亮,李小平,胡利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前弃渣减量化要求的背景下,广东阳江抽水蓄能电站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为减少与控制工程余方总量,在前期阶段先从主体工程设计方面介入,提出优化工程布置、施工组织设计及塑造施工营地等要求,从源头上减少了工程上、下水库弃渣量,且消除了因专设上水库弃渣场带来的水土流失隐患问题;后基于下水库施工区地形条件,对工程布设的正涌弃渣场因地制宜采取“上截(挡)、下拦、中排导”的联防设计,加强了下水库弃渣场的措施防护,可以达到减少泥沙外移,实现泥水分离、清水排放的综合防治效果,体现了工程与自然相融合、人文合一的先进理念。同时,介绍了具体采取的水土保持联防措施。
  • 建设项目防与治
    莫斌,朱世海,史卓琳,张达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粤北天然气管道工程为例,通过分析工程水土流失部位,采用数学模型法预测土壤流失量,结果表明:直埋施工区和施工道路区是水土流失重点区域;结合防治分区特点,综合布设拦挡、排水、覆盖等措施,可有效控制土壤流失;在工程建设期间应加大水土保持措施落实力度,重视水土保持管理工作,为防治水土流失和保护生态提供充足保障。
  • 建设项目防与治
    孙晓明1,孙晓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东平湖蓄滞洪区防洪工程项目区横跨泰安市东平县和济宁市梁山县、汶上县,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堤防加固、护坡工程、河道疏浚等工程措施,以及植被恢复、临时防护等水土保持措施,构建了系统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水土保持监测结果显示,治理后项目区水土流失强度降至178 t/(km2·a)以下,林草植被恢复率达99.31%,林草覆盖率提升至27.82%,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此外,项目建设中应用了雷诺护垫与联锁块相结合的创新生态护坡技术,优化了护坡结构,提升了生态功能。
  • 水保强监管
  • 水保强监管
    赵黎明1,2,夏小林1,2,顾娜3,张靖雨1,2,张卫1,2,彭栋1,2,王浩宇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显著,但任务依然繁重。安徽省水利厅组织第三方单位通过遥感和现场检查结合的方式,对皖西北6个地级市境内的部、省审批生产建设项目开展了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方案(后续)设计、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等。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表土保护利用不彻底、监测滞后和成果不规范、临时防护措施不到位、未及时缴纳补偿费等。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建设单位责任落实和主观认知不到位,水土保持方案设计单位前期对接和设计深度不够,施工单位保障程度和约束力度不到位。巩固和提高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成效,应提高思想认识、压实主体责任,加大宣教力度、创新监管模式,拓宽保障渠道、深化信用评价。
  • 新时代水土保持
  • 新时代水土保持
    罗珂,高颖,杨翔惟,冯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契机,进行基本农田、经果林、水保林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效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助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018年赵家峁村退出贫困村序列,2014—2020年贫困发生率由81.7%下降至0.8%,2013—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不到3 000元增长至25 090元,村集体资产由负债2万元变为盈余8 500万元。总结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在助推赵家峁村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介绍了越家峁村的治理经验。
  • 新思考新探讨
  • 新思考新探讨
    张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是普通民众深入了解水土保持专业知识的重要平台,也是提升公众水土保持意识的有效途径。以北京市5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代表,以科普功能可持续性提升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有科普内容与形式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展示内容与形式滞后、专业性主题不鲜明、科普宣传活动与周边产业发展缺乏互动等。从科普功能展示与园区运营策略的角度出发,提出明确科普主题、创新表现形式、增强数字化服务植入、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丰富传播渠道等建议,以实现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科普功能的可持续性提升。
  • 新探索新实践
  • 新探索新实践
    陆虹漉,李雷,范颜军,龚甜甜,徐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优化审批程序,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宿迁市以水土保持和海绵城市在建设理念、监管流程等方面的高度一致性为基础,将水土保持、海绵城市等涉水工作统筹融合,作为推动绿色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力举措。实践表明:通过建立“水保+海绵”融合工作机制,切实压缩了生产建设项目审批时间,节约了工程投资,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建立了跨部门联动、多方受益的水土保持创新监管机制,实现了水土保持措施与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共建共享,以及水土保持与海绵城市多指标统一等方面。
  • 新技术应用
  • 新技术应用
    杨之恒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蜂巢格室在边坡防护中的应用,为后续边坡生态修复提供合理建议,以浙江瑞安某公园道路边坡修复工程为例,分析了蜂巢格室护坡类型及其与传统硬质护坡的不同,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硬质护坡,蜂巢格室护坡具有对地形适应能力强、抗侵蚀能力强、施工方便、成本低廉、节能环保、生态美观等优势,能够很好地提高边坡稳定性,改善边坡生态环境,提升边坡美观度,值得在边坡防护中广泛推广应用。
  • 技术与措施
  • 技术与措施
    袁海群1,2,贺紫娟2,尹伊晨2,周翔宇2,3,李悦1,朱涛1,段剑4,刘窑军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果园在推动南方红壤丘陵区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中坚作用,并呈现规模化快速发展趋势。然而,果园开发过程中的系列生态问题成为其有序高效发展的重要障碍。为了缓解生态问题对果园开发造成的影响,促进南方红壤丘陵区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全局观聚类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出不合理开发、生物栖息地破碎化和营林不当等造成的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和低生物多样性是红壤丘陵区规模化果园开发三大主要生态问题,且在果园不同经营时期表现出的主次不同。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将果园发展划分为规划建园期、幼林期、壮林期、老龄衰退期4个阶段,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包括合理留植育林、科学整地布施、优化坡面径流管理、快速植被覆盖、适时林下复合经营等,并配置了相关技术及参数。
  • 试验与研究
  • 试验与研究
    张阳1,陈星2,陈小民3,张静3,李国辉2,黄云峰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的研究对土地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定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人类合理利用生态系统的重要依据。台州市居山面海,平原丘陵相间,是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缩影。以台州市2010年、2015年、2018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分析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林地是台州市的主要用地类型,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园地、林地、水域转为其他用地,草地、耕地相对稳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下降趋势,林地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率最高的土地类型,其次为水域;生态经济协调度分析表明,研究区经济快速发展已影响生态系统稳定,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 试验与研究
    王姣龙1,2,荆诚然3,蒋艳1,2,彭辉武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地草甸生态系统作为亚热带气候区的独特景观,具有重要的碳汇功能。以武功山山地草甸为研究区,基于实地采样和试验分析获取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含水率、密度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得到山地草甸生态系统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为28.66~67.72 g/kg,与同纬度同类型的湖南南山草地有机碳含量相近,高于全球和全国平均土壤有机碳含量;②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随着海拔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东北坡向和西北坡向的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差异;③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层深度、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海拔、坡向无显著相关性,而土壤含水率与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层深度、海拔、坡向无显著相关性。
  • 试验与研究
    徐治明,陈现辉,汝风杰,朱玲玲,吕庭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天山胜利隧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隧道弃渣在工程建设中的综合利用,结果表明:①天山胜利隧道弃渣中花岗岩占比最高,对破碎、加工、筛分后的弃渣细集料进行试验,其压碎值、密度及亚甲蓝值均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可综合利用于路基填筑、桥梁和隧道工程浇筑;②目前,隧道出口段230万m3弃渣经过破碎、加工、分筛后,其中198万m3集料用于路基填筑,隧道进口段188.20万m3弃渣因含泥量大而回填至K45+000、K66+425弃渣场;③隧道弃渣的综合利用贯彻落实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运输(公路)“十四五”发展规划》,改善了弃渣处理与利用方式,推动了水土保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 试验与研究
    田慧慧1,孙占锋2,李杨杨2,张志全3,杨梦茹1,王子临1,王亦波1,拓行行4,金晶炜4,李伟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时空演变机制,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安全和经济社会高效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以宁夏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结合ESV系数,分析了宁夏土地利用变化和ESV的时空演变格局,并据此提出对策与建议。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宁夏未利用地、耕地、低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面积均小幅减少,减幅分别为7.23%、5.71%、4.76%、1.08%,水域、林地、高覆盖度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均明显增加,分别增加了8.02%、17.69%、26.57%、140.29%。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ESV的贡献存在差异,其中水域和草地对研究区ESV贡献最大,两者总贡献占比高达64.96%,耕地和林地次之,未利用地最小;2000—2020年ESV呈先增加后小幅减少再增加的趋势,2000—2005年增加约9.55亿元,2005—2010年减少约0.26亿元,2010—2020年增加约19.04亿元,其中林地和水域面积的增加对ESV的增加起决定作用。③从空间上来看,ESV高值区和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宁夏北部且围绕水域分布;中值区主要集中在北部和南部且围绕耕地和林地分布;较低值区和低值区围绕高、中、低覆盖度草地分布,覆盖面较广。④从单项ESV来看,2000—2020年调节功能占比最大,且以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为主;调节功能、文化功能、供给功能中的水资源供给以及支持功能中的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的ESV均增加,而供给功能中食物生产和原料生产及支持功能中的养分循环ESV均减少。
  • 监测与评价
  • 监测与评价
    徐志浩1,展小云2,3,李亚妮1,史尚渝2,3,郭明航2,3,赵军2,3,张体彬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含沙量是衡量水土流失的基本参数之一,及时准确地获取含沙量可为规划水土保持项目、制定水土流失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然而基于不同监测方法和仪器的径流泥沙测量结果存在差异性。采用室内模拟研究的方式,对比分析径流泥沙自动监测仪、便携式径流泥沙监测仪和浊度计3种仪器的测量精度和准确度,结果表明:①含沙量较低时,3种仪器的测量准确度均较高,随着含沙量的增加,浊度计和便携式径流泥沙监测仪的准确度下降,而径流泥沙自动监测仪在各含沙量梯度的测量中均具有较高的测量准确度;②径流泥沙自动监测仪、便携式径流泥沙监测仪和浊度计的重复测量值均通过了K-S检验,数据呈正态分布,表明3种监测仪器均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③径流泥沙自动监测仪在低径流量和高径流量条件下均有较高的测量精度,且径流测量准确度较高。
  • 小流域治理
  • 小流域治理
    哈进菊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三江源”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庙沟小流域建设项目为例,基于存在的生态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工程建设与管理措施。治理后,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达93.8%,土壤侵蚀模数由2 600 t/(km2·a)降至1 969 t/(km2·a),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同时,介绍了庙沟小流域建设项目在组织机构建立、项目审批、措施科学布局、实施全面监控、健全建管机制和加强部门协作等方面的做法。
  • 小流域治理
    丁梓玲,邹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国加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大背景下,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龙岗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思路,创建了“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级监管、四网覆盖、五位一体”综合防治体系。以龙岗区甘坑-木古河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为例,重点介绍了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牵引,统筹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通过小流域裸露山体缺口治理、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乡村环境综合提升和河湖水系治理、海绵城市建设、水源保护林工程建设、湿地公园工程建设、碧道工程建设等,全面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形成的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经验,并分析了综合治理成效。通过探索特大型城市小流域治理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创新了治理理念和模式,打造出河湖生态复苏的新样板。
  • 小流域治理
    景立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石嘴山市韭菜沟、归德沟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项目采取科学合理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布设多种水土保持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后项目区每年新增保土量20.91万t,新增保水能力11.01万m3,新增水土保持造林面积4.79 hm2、种草面积25.51 hm2、封禁治理面积987.63 hm2,有效提升了水土保持能力,改善了小流域生态环境,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
  • 小流域治理
    陈秀秀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下谭村小流域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周寒河上游,属长江支流青弋江水系,流域面积27.57 km2。流域内大部分土地坡度在8°~35°之间,水土流失情况较严重,水土流失面积为21.99 km2,主要分布在林地。下谭村小流域是按水源涵养和水质维护功能定位的水源型生态清洁小流域进行建设的,实施水蚀茶园坡林地治理、水源涵养功能提升、河(沟)道生态修复和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等工程。治理后,流域内年土壤侵蚀总量由3.02万t下降到0.12万t,年可保土2.90万t、蓄水29.40万m3,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土地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年新增产值可达1 637.56万元。下谭村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 小流域治理
    张子元1,田卫堂1,米秋菊2,阎宏远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拓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范围,河北省首次在雄安新区安新县马堡小流域探索开展了平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并被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列为海河流域平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唯一试点。根据马堡小流域现状,将其划分为农地林地生态保护区、人居综合治理区、水系生态修复区3个功能区,在农地林地生态保护区修建生态植草沟、雨水收集及回用设施,在人居综合治理区美化广场、进行垃圾分类,在水系生态修复区建设生态护岸、生态沟渠,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水生动物等,充分利用动植物的修复能力,减少面源污染,改善村容村貌和沟河道生态环境,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提升系统稳定性,打造出水土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高效利用、水土保持功能稳定、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高质量发展的和谐宜居型生态清洁小流域,为海河流域平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树立了示范样板。
  • 小流域治理
    王奋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密云水库是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其安全运行事关北京城乡供水安全、城市平稳运行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密云区密云水库流域(简称“区水库流域”)面积为1 404.55 km2,水土流失是其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2022年水土流失面积为262.39 km2,占区水库流域面积的18.68%,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15°的林地,其面积为208.94 km2。造成区水库流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为陡坡地形,人为因素主要为人为活动造成的地表扰动。为有效防治区水库流域水土流失,需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土保持监测评价,以及完善水土保持设施管护机制,在全面推动流域内水土保持高质发展的同时,助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 县域水保
  • 县域水保
    周晏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阜新市地处辽宁省西部,位于我国北方土石山区,属西辽河大凌河中上游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辽西低山丘陵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基于2011年、2018—2022年阜新市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数据,分析了阜新市水土流失变化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①阜新市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2022年水力侵蚀面积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78.32%,侵蚀强度以轻度为主,其面积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89.60%;②2011—2022年,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侵蚀面积总体减少,但剧烈侵蚀面积2011—2019年增加快,之后趋于稳定;③土壤侵蚀主要分布于耕地,2019—2022年林地、草地水土流失面积减少较快,而交通运输用地水土流失面积增加较快;④土壤侵蚀类型复杂加大了水土流失治理难度,土地利用不当加剧了区域水土流失;⑤阜新市应持续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侵蚀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治理、造林抚育、人为水土流失控制力度,助推阜新市水土保持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和谐共进。
  • 县域水保
    刘三春,程兴隆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庄浪县位于甘肃省中东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严重。庄浪县秉承“山地梯田化、梯田产业化、沟道坝系化、流域生态化”的理念,在小流域综合治理、梯田产业发展、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淤地坝建设和淤地坝防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2023年,全县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0 km2,水土保持率达到76.3%,2023年12月庄浪县被水利部认定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新时期庄浪县水土保持工作将持续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固沟护村工程建设、淤地坝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监管及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全力推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向纵深迈进,为建设现代化幸福美好新庄浪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