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栏:黄河上游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成果选辑
  • 专栏:黄河上游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成果选辑
    胡一栋1,闫姝婉2,张雅敏1,孟祥飞1,权全3,刘建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河羊曲水电站陆生生态影响区域为研究区,采用现场实地调研和遥感影像解译等方式开展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识别解析研究,结合实地考察数据、土地利用参考资料和遥感应用指数解析了土地利用类型,对比不同分类方法的识别精度,核算区域内林地、耕地和草地面积。采用最大似然法分类、神经网络分类和支持向量机分类的方法分别对林地、耕地和草地的识别结果进行校正,并对多重判别的问题像元进行归类,得到研究区土地利用情况。对最终分类的影像进行统计,得到研究区内林地、耕地、草地面积分别为40.33、38.55、361.37 km2。
  • 专栏:黄河上游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成果选辑
    刘世隆1,闫姝婉2,张路1,孟祥飞1,权全3,刘建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电站建设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环境影响,以黄河羊曲水电站建设淹没影响区为研究范围,结合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采用价值当量因子法评估生态功能价值,并对比分析淹没前后的变化。以林地、耕地和草地为陆生生态系统的分析地类,探究了生态系统调节功能、供给功能、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林地和耕地面积接近,但是林地的生态功能价值更高,其主要的生态功能体现为调节功能和支持功能;耕地与林地和草地的生态功能差异明显,耕地主要是提供食物生产的供给功能;研究区涉及的3个县中同德县和兴海县受影响区域面积较大。
  • 专栏:黄河上游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成果选辑
    段军邦1,闫姝婉2,梁涛1,孟祥飞1,权全3,刘建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羊曲水电站建设会对区域陆生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及水电站工程建设对区域环境的正向或负向影响,提出了针对水电站陆生生态影响区域生态补偿的对策与建议:生态补偿范围涵盖兴海县、同德县和贵南县的7个乡镇和22个村落,补偿的地类包括林地、耕地和草地;林地采取异地栽培人工种植林的方法,弥补淹没区域内的林地生态系统损失;草地补偿以沙地生态恢复和种植人工草地为主,代替淹没区域内的天然牧草地;耕地则以经济补偿为主;生态补偿应该以水电开发公司为主体,政府、市场和社会补偿共同完成,对不同的地类给予针对性的补偿。
  • 专栏:黄河上游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成果选辑
    雷生鑫1,尹鑫2 ,刘何静1 ,张新平3,权全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羊曲水电站河岸缓冲带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RS、GIS技术和多源数据,从生态安全角度分析了研究对象的生态敏感性和灾害风险性,建立了50、200、500和1 500 m共4种不同宽度的河岸缓冲带,对库区河岸缓冲带的生态安全等级进行了分类划分与功能区划。结果表明:库区河岸缓冲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度敏感区面积较大,高灾害和中灾害风险区占据了研究区的大部分,这些区域的生态系统面临较大的压力和威胁。提出了针对性的生态管理与保护策略,比如加强生态恢复工程建设、提升植被覆盖度和优化土地利用管理。同时,对库区河岸缓冲带的功能进行了划分,包括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和城市化地区。
  • 专栏:黄河上游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成果选辑
    张峰华1, 张新平2,张国盛1,尹鑫3,权全3,樊有锋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龙羊峡水电站库区至上游支流巴沟河段黄河两岸5 km河岸带为研究对象,依据库区位置(羊曲坝下、羊曲库首、羊曲库中、羊曲库尾、班多水电站库区和支流巴沟河)和河岸位置(左岸、右岸)组合划分为12个分段,构建了2000—2022年土壤侵蚀模数及其相关因素的年尺度时间序列,通过Mann-Kendall趋势分析,获取了不同置信度的变化像元,进而通过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了各河岸带土壤侵蚀模数的潜在影响变量。结果表明:12个河岸带的土壤侵蚀模数与年最大NDVI均呈正相关,其中RHR、LMR、RMR达到极显著水平,RBD相关性不显著,其余8个达到显著水平;12个河岸带的土壤侵蚀模数与年潜在蒸发量均呈负相关,其中RBG达到显著水平;12个河岸带的土壤侵蚀模数与年降水量均呈正相关,其中RBD达到极显著水平,LHR、RHR、LMR、RMR、LTR和RTR达到显著水平;RBD和RBG的土壤侵蚀模数与年均气温均呈不显著负相关,其余10个河岸带则呈不显著正相关;RBD、RHR、RMR、RTR和LBR的土壤侵蚀模数与年地表净辐射通量均呈不显著负相关,其余7个则呈不显著正相关;12个河岸带的土壤侵蚀模数与年均表层土壤含水量均呈正相关,其中RMR和RBG达到显著水平,其余10个则不显著;12个河岸带的造林潜力地块及其气候生产潜力的分析结果表明支流巴沟河河岸带的单位面积年均气候生产潜力最高,班多水电站库区次之,其后为坝下(羊曲大坝至龙羊峡大坝),最低的为羊曲库区。
  • 综述
  • 综述
    常斐杨1,张煜2,何君2,王强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8—2022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分析甘肃省水土流失面积、空间分布、动态变化,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状况,总结甘肃省水土流失特征,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结果表明:①甘肃省土壤侵蚀以轻度、风力侵蚀为主,2018—2022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甘肃省仍是水土流失量较大、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②不同侵蚀类型空间分布差异显著,2022年武威市及其以西各市均以风力侵蚀为主,张掖市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各半,武威市以东各市(州)均以水力侵蚀为主,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酒泉市、张掖市和甘南藏族自治州,高强度侵蚀主要分布在风力侵蚀区,其中酒泉市和武威市占比最高;③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成效显著,甘肃省水土流失面积2020年相较于2018年减少了2 277.97 km2、减幅达1.22%,2022年相较于2020年减少了1 837.70 km2、减幅达1.00%;④2022年甘肃省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草地、其他土地和耕地,其中低覆盖度草地、裸土地、沙地和6°以上耕地为新阶段甘肃省水土保持重点关注地类;⑤水土流失依然是甘肃省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应关注水土流失重点发生区域及地类,抓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结合水土保持率阶段考核目标统筹谋划,做好全省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 建设项目防与治
  • 建设项目防与治
    张雪1,王志刚1,范飒2,吴超1,陈文欣1,叶征勇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贯彻绿色城市的发展理念,有效防治雄安新区大型输水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以雄安干渠工程为例,分析了工程在水土保持设计中面临的项目区环境复杂、挖填方量大、渣场选址难、潜在水土流失风险多等难点;提出从水土保持角度优化平面布置、制定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的工程建设方案、基于水土保持要求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等水土保持设计要点,并依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制定完善的水土保持工程、植物、临时措施,设计“排水保土”措施。
  • 建设项目防与治
    赵方莹1,2,巩潇1,鲁明辉1,赵永军3,哈进菊4,李璐1,唐金晶1,万丽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径流小区法是水土流失定量定位观测的基础手段,是获取当地径流、泥沙量的常用方法之一。径流小区的科学建造是获取准确观测数据的重要保证,现状径流小区多是采用砖、混凝土预制件等传统建筑材料砌筑而成,存在建设扰动大、施工难度大、性能欠稳定等问题。装配式无碱玻璃钢径流小区在青海省大通县景阳镇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应用表明:采用无碱玻璃钢材料装配式建造径流小区,将原来的土建施工变为产品安装模式,可提高水土保持行业的产品化水平,实现径流小区标准化。装配式径流小区具有建设扰动减少、施工难度降低、性能更加稳定、建造周期缩短、建管成本可控等优点,使径流小区建造更加快速便捷、经济高效、规范标准,可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准度和客观性。
  • 建设项目防与治
    余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G235线尤溪西城至新阳(大田界)段公路工程线路全长38.388 km,开挖范围广,水土流失治理难度较大。工程建设期水土流失总量51 410.76 t,其中施工期51 082.00 t,占总量的99.36%;施工期主体工程区水土流失量19 432.94 t,占施工期总量的38.04%,弃渣场区水土流失量28 405.05 t,占55.61%。施工期为工程水土流失重点防治时段,主体工程区、弃渣场区为工程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同时做好表土防护也是工程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应结合各防治区地理条件、水土流失现状及工程建设特点,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结果表明,工程所采用的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效果明显,达到了防治水土流失与恢复生态环境的目的,降低了工程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 县域水保
  • 县域水保
    黄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西部,处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分水岭地带,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坡耕地、荒山荒坡、低覆盖林地等地类和生产建设活动集中区,截至2022年安顺市水土流失面积2 339.97 k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5.25%,以中轻度侵蚀为主。党的十八大以来,安顺市认真履职,致力于水土保持工作,在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水土保持监测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助推了乡村振兴,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安顺市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面积分别为511.97、2 099.51 km2,2024—2030年将继续以每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2 km2的速度推进水土保持相关工作,至2030年水土保持率达到76.69%、2050年达到81.78%。
  • 新思考新探讨
  • 新思考新探讨
    林国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湖智慧监管已成为推动新阶段河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之一。福建省根据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在总结现有工作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福建省河湖管理的实际需求,通过调研、咨询、研讨、专家审查等,制定发布了福建省地方标准《河湖智慧监管体系构建导则》(DB35/T 2192—2024)。该标准规定了河湖智慧监管体系框架、基础应用系统、应用支撑系统、集成应用平台、配套设施设备、运行保障系统和智慧监管应用等内容。在重点解读《河湖智慧监管体系构建导则》的主体内容、核心系统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施行建议,以促进幸福河湖评价工作取得成效,从而真正发挥《河湖智慧监管体系构建导则》的功能和作用。
  • 新思考新探讨
    惠波1,吴冠宇2,惠露3,寇冠一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是对下游淤积危害最大的粗泥沙主要来源区,也是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中之重,其面积占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的23.9%。据统计,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多年平均(1954—2007年系列)输入黄河泥沙2.55亿t/a,侵蚀模数高达1.36万t/(km2·a),是黄土高原强烈侵蚀的中心,因此在该区域实施拦沙工程,构建拦截入黄泥沙的第一道防线势在必行。阐述了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和治理现状,回顾和梳理了拦沙工程项目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从前置要件办理环节多周期长,地方配套资金未能足额到位,财政预审核减中央投资和工程勘察设计费、监理费等,竣工验收工作滞后,监测站点布局不完善、监测内容单一及信息化水平低,工程建设急需中期评估调整等6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拦沙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 新思考新探讨
    高二鹏1,邢军朝1,章健华2,刘登峰1,孙涛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严控弃渣场变更、推行弃渣资源化已成为新时期构建绿色低碳高效铁路网关注的重点课题。通过梳理铁路项目弃渣场变更原因,从政府部门、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角度分类阐述弃渣资源化管控措施,借助我国大宗固废资源化循环利用产业经济和“无废城市”的政策优势,为构建“无废铁路”提出相关建议。
  • 新思考新探讨
    杨春霞1,张国军2,肖培青1,焦鹏1,李惋慬2,钱京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管理与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对于推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淤地坝建设管理中存在的安全度汛、运行管护、坝库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等诸多问题,围绕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需求,以新时期淤地坝综合效能提升为目标,提出黄土高原淤地坝因地制宜、需求导向、分类施策的建设管理思路。
  • 新思考新探讨
    秦田兵1,黎美君1,纪昌兴2,唐青青2,梁曦1,李吴兵3,兰一1,王蛟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将传统水土流失治理转变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在进行花溪河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时,充分发挥原地域的自然景物价值,因地制宜打造以水为媒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农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将水土流失治理融入到乡村振兴中来,带动了景区及周边村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环境改善。
  • 新思考新探讨
    张延玲1,任明2,温磊磊2,苏远航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规范》(SL/T 466—2024)经水利部2024年第5号公告批准发布,于2024年7月11日正式实施。此次修订注重与国内现有标准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规范内容与相关法律法规保持一致,坚持“管用实用”的原则,注重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主要特点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综合防治与系统治理、坚持因地制宜与技术创新、科学性和实践指导性强;从强化系统治理与协同推进、综合防治与生态修复并行、加强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完善监测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实施建议。
  • 新思考新探讨
    牛银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19年起,西安市连续5 a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移动终端等信息化监管手段,开展覆盖全市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工作,在水土保持方案资料收集整理、数据整理和填报、扰动图斑现场复核、认定查处和成果整理的基础上,基本摸清了全市生产建设项目空间分布和类型特征,初步建立了多部门信息共享、违法线索互联等协同监管机制。并针对基层普遍存在的监管执法手段不强、多部门协调监管机制不健全、“未批先建”项目数量较大、生产建设单位对水土保持国策的认识不足等问题,提出加强人员培训与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基层水土保持监管能力,加强协同监管、完善监管制度与协同工作机制、强化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加大资金投入与保障等相关建议。
  • 试验与研究
  • 试验与研究
    熊明彪1,2,李红卫2,郭进2,李学明2,黄浪3,杨远祥3,饶逸驰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四川省清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采样和试验分析,以未治理坡耕地作为对照,分析研究封禁治理、坡改梯、经果林措施对汛期前后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各治理措施在保持土壤氮磷养分方面表现为封禁治理>经果林>坡改梯;②汛期后,整体来看各治理措施土壤全氮含量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减少,除经果林措施外,其余措施的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减少;③各治理措施中,多数表现为坡下土壤氮磷含量大于坡上,坡上土壤氮磷流失量大于坡下;④按照耕作土壤标准,清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期土壤养分处于亏缺状态,小流域综合治理除布设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外,还需要考虑增肥措施。
  • 试验与研究
    雷羚洁1,李英2,戚立凯3,徐宏佳1,武金翠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区域尺度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蚀产生的机理,分析了我国水蚀区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水田、旱地、草地和林地)下气温、降水量、土壤质地、坡度、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土壤水蚀量的差异,并利用多元逐步回归计算了不同因素对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蚀量的贡献,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蚀量表现为林地[55.10 t/(hm2·a)]>水田[54.35 t/(hm2·a)]>旱地[26.69 t/(hm2·a)]>草地[12.96 t/(hm2·a)];土壤水蚀量均随气温和坡度的增加显著上升,水田、旱地和草地的土壤水蚀量受降水量的正向调控,草地和林地的土壤水蚀量与土壤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中国水蚀区土壤侵蚀的形成不仅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还与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壤特性有关。
  • 试验与研究
    芦杰丰1,庞吉林1,赵庆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输变电工程作为点线复合工程代表,开展其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特征研究可为相关工程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指导。以渝鄂直流背靠背联网工程为例,通过长期连续观测影响土壤侵蚀的降水、扰动地表面积、土石方特征量、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完成情况等因素,阐释输变电工程土壤侵蚀规律。结果表明:①降水、扰动地表面积、土石方特征量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完成情况均是影响工程土壤流失量的重要因素,其中雨季(4—9月)降水量占项目区年总降水量的72.69%,且换流站产生的土壤流失量占工程总土壤流失量的93.25%,是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对象;②落实批复方案设计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是减少工程建设造成土壤流失的主要途径,土壤流失量相较于方案预测减少96.42%;③建议后续输变电工程措施设计综合考虑行业特点及相关规范,合理配置植物措施,并确保在满足水土流失治理要求的基础上将植物措施有效落实。
  • 技术与措施
  • 技术与措施
    詹锐生,胡利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甘肃玉门抽水蓄能电站下库弃渣场为例,介绍了在项目区存在天然降水量小、土壤贫瘠、无植被存活条件等不利因素,且伴随着风蚀水蚀双侵蚀作用的情况下,弃渣场抗水蚀、风蚀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在抗水力侵蚀方面,主要在弃渣场下游末端、堆渣平台左右两侧位置及弃渣场首部共设置4道挡渣墙,对弃渣场外围因地制宜采用导排渠结合截水沟设计,对渣场平台、马道、下游采用排水沟及渣底预埋混凝土圆管涵等防洪排导措施;在抗风力侵蚀方面,主要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就地取材,利用现有较大粒径的碎(块)石进行地表压盖。从措施空间布局上看,能有效解决双侵蚀地区水土流失的防治难题。
  • 技术与措施
    贺瑶,谭伟,曹双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风力发电将是可再生能源的主力军之一,至2025年贵州省风电装机将达到1 080万kW。贵州省位于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中心地带,全境均属于水土流失中度敏感以上区域,风电项目的建设会导致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设计植被措施、截排水工程、拦挡工程时,标准应提高1级。结合相关规范、主体工程设计、项目区地质地理条件及水土流失状况,确定贵州风电工程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并明确各措施施工要点,以减弱工程施工对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风电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 小流域治理
  • 小流域治理
    孙泉忠,李勇,杨胜权,罗松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对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绿色产业发展,构建自然生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总结贵州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践,分析存在的前期调查不充分、设计措施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部门统筹协调力度不够等短板和不足,提出做好技术培训、规划设计、协同治理、运行管理、评价认定等方面完善提升的对策,以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