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监测与评价
  • 监测与评价
    乔殿新1,罗腾1,田红2,常丹东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监测站点设置和优化布局,以及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监测、水土保持监测设备计量等方面现状,总结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面临的最新形势和要求,明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定位,并从加强水土保持监测站点运行管理、推进省级水土保持监测站点优化升级、加强流域内国家监测站点建设、完善流域内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体系、有序推进水土保持计量管理工作几个方面提出下一步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思考。
  •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姜德文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要求,有关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城镇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应提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的对策和措施,并征求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意见。总结相关行业规划的水土保持篇章编制任务和内容:一是调查规划区水土保持敏感性,查明规划实施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二是分析规划实施对区域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三是明确规划区水土流失防治、林草植被保护、表土资源保护利用、挖填土石方综合利用等宏观目标,制定水土保持总体方案、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四是提出需进一步优化规划总体布局、建设方案、建设时序和控制开发建设强度等建议,以及后续建设项目需进一步落实的重点工作要求。同时,提出了规划阶段水土保持措施的研提思路,包括:从规划总体布局方面提出预防水土流失的对策;以分区防治为单元提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以建立保障机制为重点提出水土保持管理措施。
  • 水保强监管
  • 水保强监管
    王小燕1,曾立青2,杨晓珍2,白桦锐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18年起,青海省开始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管,2018—2021年青海省扰动面积>1 hm2、需现场复核的疑似违法违规扰动图斑9 695个、扰动面积为115 796.20 hm2,现场复核后,实际扰动图斑9 694个、扰动面积为115 796.20 hm2,其中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简称“海西州”)、海南藏族自治州(简称“海南州”)、西宁市、海东市扰动面积大;生产建设项目实际扰动图斑4 465个、扰动面积70 784.41 hm2,涉及生产建设项目数量2 655个、项目类型33类,其中海西州、海东市和西宁市涉及项目数量多,海西州、海南州和海东市扰动面积大;海西州、海南州、西宁市、海东市,其他行业、公路工程、露天非金属矿、房地产工程和加工制造类生产建设项目应作为现阶段及今后水土保持遥感监管的重点关注区域和对象,重点监管“是否造成水土流失、是否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切实做好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另外,总结了遥感监管工作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水保强监管
    高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为整体提升基层水土保持管理能力和水平,破解当下基层水土保持监管面广、量大、执法人员少等问题,从凉州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现状出发,总结了近年来凉州区在健全与完善工作领导机制、建立有效考核机制、实现日常监督网格化管理、建立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动态台账、推进专项整治行动及其他生产建设活动监管全覆盖等方面的主要工作举措,同时介绍了水务部门通过和法院、检察院联合监管,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积压多年未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典型案件强制执行完毕的主要做法。
  • 水保强监管
    姬学兵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各地生产建设项目逐年增多,基层水行政主管部门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工作的难度加大。为做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经查阅文献资料、统计分析、实地走访调查等,总结了川西南地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现状,梳理出该地区存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较滞后、入驻开发区的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不到位、方案指导性不强、缺乏水土保持后续设计、水土保持措施落实不到位、矿山等建设项目存在“未验先投”及变更不及时、区域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属地监管约束力量薄弱等问题,并结合川西南地区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新思考新探讨
  • 新思考新探讨
    刘忠仙,顾再柯,杜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是科学、系统、准确掌握区域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变化情况,为科学评价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制定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制定区域水土保持政策措施等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切实做好新阶段贵州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及时掌握水土流失变化情况并为相关决策和考核等提供依据,通过总结贵州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从监测成果精度亟待提高、分析与应用不足、监测技术有待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和培训交流不够5个方面,分析了当前贵州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阶段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应提高监测成果精度、强化监测成果分析与应用、加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技术管理、提高监测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加强培训交流等建议。
  • 新思考新探讨
    刘旭晔1,张开华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湘西脱贫地区肩负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重大使命,在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着生态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双重压力。邵阳市是湘西典型的脱贫地区,运用邵阳市2018—2022年数据,分析了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工业污染与治理、农业污染、生态环境五个方面的生态文明建设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耕地资源下降较快、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主要污染物处理率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政府层面应提高地方政府决策者生态文明意识、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在企业层面应推动企业节能减排绿色生产、完善碳交易和生态补偿机制,在居民层面应宣传环保知识、传播绿色理念、推行节能减排、鼓励绿色消费等,通过三个层面综合施策,推动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
  • 建设项目防与治
  • 建设项目防与治
    赵方莹1,2,赵永军3,李璐1,巩潇1,万丽1,张世超1,唐金晶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传统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监管方式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水土保持工作要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监管中存在对临时措施重视不够、施工期监测监管不到位,监测方法不合理、概念不清、精准度差,技术方法相对落后、监测监管效率低等问题。严格落实临时防护措施,完善临时拦挡、排水、沉沙等措施能够有效控制施工期水土流失量,而流出项目区的土壤量才是准确反映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水平的核心指标。通过在项目区主要径流输出口安装泥沙、流量传感器及雨量、视频监控设备,将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测监管数据平台,可实现现场影像和关键数据的实时在线,经软件分析处理后可针对每场特殊降雨或定期形成监测监管数据分析报告,对关键监管指标设置预警阈值。各监测设备设施自项目开工起安装配置,项目竣工验收后拆除,可实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全过程、全链条的高效、精准监测监管。
  • 建设项目防与治
    杨梅,罗松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碳中和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储能技术的不断创新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必争高地。贵州省大力发展光伏等新能源项目,推出了“光伏+农业”模式,逐渐打造出绿色能源技术与传统农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以普定县鸡场坡农业光伏电站项目为例,对项目建设水土流失特点、土壤流失量、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及配置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项目建设对地表植被和原地貌破坏大,光伏设备安装后影响原地貌保水保土功能,迹地恢复面积大、范围广、难度高;②经预测,项目建设可能产生的土壤流失总量为2 297.54 t,其中新增土壤流失量1 276.53 t,光伏阵列区新增量最多,为1 145.10 t,占总新增量的89.70%,光伏阵列区是项目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③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时,要强化“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水土保持理念、加强表土综合利用规划、注重项目施工管理、以生态为主,分区施策,因地制宜;④做好山区农业光伏电站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既可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又可促进当地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共进、融合发展。
  • 建设项目防与治
    罗义峰,谭洪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管道输送以其平稳连续、质量易保证、安全性高、输送量大和费用低等优点成为现在主要的油气输送手段,但管道工程施工扰动范围大、开挖土石方量多及水土保持措施缺失等,增加了水土流失风险。以渝西某输气管道工程为例,基于项目区地理地质条件、水土流失现状等,分析了项目扰动范围、土石挖方量及产生的水土流失量,结果表明:项目总扰动面积64.07 hm2,其中管道作业带扰动面积49.54 hm2,占总扰动面积的77.32%;项目总土石挖方量69.33万m3,其中管道作业带土石挖方量52.71万m3,占总土石挖方量的76.03%;项目新增水土流失量3 173 t,其中管道作业带新增水土流失量为2 828 t,占新增总量的89.13%;管道作业带为项目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从管道工程扰动范围控制、土石方量控制、施工管理控制及水土保持措施体系配置等方面,提出了水土流失控制对策。
  • 建设项目防与治
    杨文姬1,张芳1,乔锋2,张宇星1,赵学明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产建设项目土石方处置一直是一项难点工作,在粗放型发展模式中因土石方处置不当导致的环境破坏问题经常发生。通过明确土石方回填、弃土弃渣、渣土消纳、土石方综合利用等相关内容含义,从去向、使用诉求、处理措施及责任等方面分析土石方处置方式,提出土石方处置的关键控制要素,并从实现供给与需求共赢、供需双方数量匹配、坚持最优运距原则、优化施工时序、做到合法合规、做好事先规划等方面分析土石方综合利用的关键问题,可为提高生产建设项目土石方利用效率提供支撑。
  • 试验与研究
  • 试验与研究
    高燕,张涛,高健翎,马红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黄河水沙变化研究(两期)成果、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基本资料、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措施调查与效益评价成果、黄土高原各省区统计年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2011年)和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成果等资料,分析1954—2022年黄土高原土石山区造林措施、封禁治理措施、梯田措施、种草措施4项主要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近70 a的系统治理,黄土高原土石山区水土保持措施累计治理面积达348.10万hm2,水土保持措施累计治理面积变化趋势大致表现为缓慢增长、显著增长和快速增长3个阶段。措施分配中,作为主要的水土保持措施,造林措施占全部措施累计面积的52%,多年平均新增面积占总措施新增面积的47.8%;梯田措施累计占比16%,新增占比20.2%,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封禁治理措施累计占比26%,新增占比27.5%,是土石山区水土保持应长期坚持的措施;种草措施的配置比例较小,累计占比6%,新增占比4.5%。
  • 试验与研究
    韩群柱1,谷芦茜1,王月妍1,张应波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陕西省“三生空间”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对优化西部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具有指导意义。结果表明:①陕西省“三生空间”以生态和生产空间为主,2020年生产、生态、生活空间面积分别为68 137、133 611、3 978 km2,分别占陕西省国土面积的33.12%、64.95%和1.93%,2000—2020年陕西省生态和生活空间面积增加,生产空间面积减少;②陕西省“三生空间”分布在垂直梯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均在海拔200~<900 m区域面积占比最大,海拔超过900 m后面积占比呈下降趋势,而生态空间面积占比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海拔超过900 m后生态空间面积占比持续上升;③生产空间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北部和中部,生态空间主要集中在陕西省南部,生活空间主要集中在西安大都会及周边区域;④自然因素是“三生空间”演变的基础,社会经济因素对于“三生空间”格局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 试验与研究
    王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降雨侵蚀力对土壤侵蚀定量预测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日雨量侵蚀力模型、变异系数、M-K突变检测和交叉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重庆市綦江区三角镇2016—2022年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年际和年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年降雨侵蚀力与年降雨量变化趋势相同,均属中等变异;年均降雨量和年均降雨侵蚀力分别为1 133.14 mm和4 416.44MJ·mm/(hm2·h),最大值和最小值均分别发生在2020年和2022年。②降雨量年内变化呈单峰式分布,4—10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8.07%,夏季侵蚀性降雨量达364.93 mm;降雨侵蚀力主要集中在5—8月。③年降雨侵蚀力在2016年、2018年和2021年发生突变,未通过置信水平90%显著性检验;月降雨侵蚀力M-K检验统计值Z为-1.43,通过置信水平90%显著性检验。④月降雨量与月降雨侵蚀力呈显著正相关(R2为0.867 1),在2017年2月至2021年1月存在显著共振。
  • 试验与研究
    宋楠1,郭俊军2,李国桢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划定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是建立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落实差别化保护治理措施的必然要求。选取了湖南省慈利县和衡阳县分别开展湖南省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试划定工作,划定结果表明:直接采用《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范围划定技术指南》推荐指标,划定结果严重超出基准参照值,需要增加区域特性指标;对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划定增加水土保持率区域特性指标,对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划定增加耕地、园地面积占比区域特性指标,通过调整区域特性指标标准,划定结果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新增区域特性指标对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定的结果具有较高敏感度;水土保持率指标和耕地、园地面积占比指标分别按所在县平均值提高10%后,划定结果接近基准参照值且空间分布合理。
  • 试验与研究
    裘涛1,2,李钢1,2,郭秀琴3,刘克军4,钟壬琳3,田刚1,2,王通薄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安吉县2022年度水土保持措施的分类统计、调查和试验,获取相关指标参数,采用碳汇速率法估算了全县水土保持碳汇效益,结果表明:安吉县2022年水土保持措施的全口径碳汇效益为710 441.58 t/a,其中措施碳汇效益占62.63%,保土碳汇效益占37.37%;水土保持林地对碳汇效益的贡献最大,占总碳汇效益的84.01%,重点工程碳汇效益99.24%来自于林地的封禁治理措施;水土保持基本农田碳汇效益占总碳汇效益的14.85%,其中50.38%来自于其保土碳汇效益;水土保持草地由于其面积小,因此碳汇效益占比也小。安吉县可以采取改变低效土地利用类型,增加高效碳汇林地,提升林地净生产力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碳汇效益。
  • 试验与研究
    谢振华1,陈丽2,李江3,张学文2,周平2,刘强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绍兴市越城区2021年水土流失面积为11.03 km2,水土保持率为97.79%。为明确越城区近远期水土保持目标,推动新时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开展了越城区水土保持率阈值研究。基于越城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土地利用类型、坡度等数据,逐图斑逐地类综合研判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人为扰动用地除外)水土流失可治理面积及治理潜力和成效,预测近远期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3.15、2.52 km2;综合考虑越城区历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构建人为扰动用地预测模型,预测近远期人为扰动用地面积分别为24.75、23.26 km2,再根据所在区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得到近远期人为扰动用地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2.475、2.326 km2。综上,越城区近远期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5.625、4.846 km2,据此确定越城区近远期水土保持率阈值分别为98.87%、99.03%。
  • 试验与研究
    刘勇1,蔺建铭1,张德全1,韩英1,傅恒1,刘庆朋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鄂尔多斯脆弱地质区不同坡度、坡位的裸露及植被覆盖砒砂岩坡面为研究对象,在自然条件下,通过野外实地勘测,分析了长期冲刷侵蚀条件下砒砂岩坡面冲沟的形成及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裸露和植被覆盖砒砂岩坡面侵蚀状况相似,坡顶冲沟少且细、坡中冲沟最多、坡底冲沟深且宽,且随着坡度的增加,冲沟下切深度增加,分支增多,对沟壁的侵蚀破坏作用增强,但植被覆盖砒砂岩坡面冲沟发育程度明显弱于裸露砒砂岩坡面。这说明植被覆盖可以有效减轻砒砂岩坡面侵蚀强度,应重视砒砂岩区植物的防护作用,根据不同坡位、坡度、植被覆盖状况调整防治措施,加强边坡绿化,种植具有优良固沙效果和经济价值的植物。
  • 试验与研究
    孟凡傲,吴计生,邵文彬,张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西辽河重要支流——西拉木伦河、老哈河中泓线两侧5 km范围作为研究区,选择1980年、2000年、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Landsat-TM卫星影像等作为主要信息源,采用数据统计、ArcGIS 10.2绘图、动态度计算对198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和时空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老哈河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大于西拉木伦河,人类活动影响更为明显;1980—2020年西拉木伦河耕地、建设用地增长幅度高于老哈河;进一步控制耕地面积增长和地下水开采是恢复西辽河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 技术与措施
  • 技术与措施
    唐桂梅1,2,3,刘洋1,2,3,彭颖舒1,2,3,周雨霞1,2,3,赵凡1,2,3,肖晓玲1,2,3,肖远志1,2,3,李卫东1,2,3,黄国林1,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生植物在维持湿地生态平衡、净化水质、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以及提供旅游和休闲价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生长习性和景观效果等特性,筛选出102种具有净化、美化功能的适宜在乡村湿地环境中种植的水生植物,隶属于36科67属,以挺水植物为主,浮叶、漂浮、沉水植物为辅;同时,以物种生态位、种间关系为前提,形成了不同湿地空间区域的水生植物群落配置类型和方法;另外,提出了水生植物的种植、养护和管理措施,以期为乡村湿地碳减排效用的提升及乡村生态治理模式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