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 沈国舫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发展了国内外已经积累的认识和经验,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比国际上有共识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了一步,在认识上更深刻,在范畴上更全面,也更有利于贯彻落实。生态保护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对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关系必须要实事求是地、辩证地分析,既不能不重视自然保护,过多人为干扰,也不能以自然封禁作为绝对手段,不重视对自然生态系统兼用人为保育修复和建设的措施。“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两个突出的理念亮点,山水林田湖草是区域层次生态系统的主要组分,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中的“绿水青山”就是指良好的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综合体,需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搞好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是从“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应有之义,这也是把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的关键。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可持续经营就是在维持其可持续性的同时综合发挥其服务功能,在优先发挥其生态功能的同时还能取得一定的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只有这样,才能使“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
  • 张宝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2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22〕68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印发后,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立足责任要压实、措施要精准、执行要有力,扎实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不断开创河北水土保持事业发展新局面。河北省围绕从根本上解决水土保持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需求,抓机遇、应挑战,全面贯彻落实两办《意见》;扛责任、善作为,扎实推进重点任务落实;重实践、建新功,不断提升整体工作水平;抓落实、促发展,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
  • 张雪杨, 仲康, 黄斌, 王旭东, 方舒, 马力, 程龙, 王余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在水土保持工程的实践中,表土保护及其后续工作愈发得到关注。但是,如何同时实现表土保护的多重目的、确保表土保护设计的有效性,仍然缺乏明确规范或统一指导。为解释表土保护工作的困难和复杂,以有效性为出发点,构建了表土保护不可能三角,在该三角上初步划定了表土保护措施设计的理论有效范围,并对可能出现的实际工况进行了举例阐述。
  • 高小强1, 郭宪杰2, 凤海明1, 步永伟2, 朱继鹏1, 周祖煜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安徽省省级防治区、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县及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进行土地利用情况遥感解译、植被覆盖度指数分析,利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水力侵蚀计算模型对区域水土流失进行5 a的连续监测,分析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和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和分布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5 a,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以占省级防治区范围1/7的土地面积,集中了近1/2的水土流失面积,从土地利用类型占比来看,占比为64.78%的林地和20.24%的耕地对水土流失治理影响最大;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内的植被高覆盖度面积占比从91.11%提升至96.79%,超出省级防治区约8个百分点,显著降低了水土流失率;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内水土流失面积年均减少45.40 km2,占省级防治区范围内年均减少量的50.55%,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的成效比较显著。
  • 公衍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十四五”以来,沂水县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水土保持改革的重要任务,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重点,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监管水平,成效显著。为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就县域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 许小有1, 吴建设2, 王福1, 阎洁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3年,昌吉回族自治州对所辖县(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开展质量抽查工作,随机抽查了30个水土保持方案,抽查重点内容为6个“是否存在”。抽查结果显示:存在主要质量问题的方案8个,占抽查总数的26.7%;存在其他质量问题的方案29个,占抽查总数的96.7%;不存在任何质量问题的方案1个。从监督管理、编制单位技术水平、生产建设单位履行主体责任等方面分析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审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组织机构、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强化培训教育等对策,以提升水土保持方案质量。
  • 吴冠宇1, 3, 惠波2, 李长保3, 王鹏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截至2022年底,陕西省建成淤地坝35 049座,占全国淤地坝总数的58%,是淤地坝建设的主战场。基于陕西省淤地坝建设发展现状及成效,从病险淤地坝影响安全运用、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林业占地手续制约水保生态治理项目实施的积极性、运行管理手段落后等4个方面,分析了淤地坝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顶层规划体系、超前谋划项目前期、加强建设管理、创新筹融资机制、提升运行管理效能、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等6个方面的应对举措,可为陕西省淤地坝高质量发展和打造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积极探索。
  • 张继真1, 姜艳艳1, 张月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面临水土流失严重、面积减小、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已成为目前土壤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东北黑土区2018年和2022年两期遥感影像与水土保持措施的实地调查数据作为数据源,利用目视识别法开展影像解译,并通过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进行土壤侵蚀模数的计算,对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变化情况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草地、建设用地、其他土地面积减少,园地、林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造林、种草、封育、地埂、水平阶/反坡梯田等面积共增加0.84万km2;对比2018—2022年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情况,整体呈向好趋势,土壤侵蚀面积共减少约1.01万km2;从侵蚀强度来看,除轻度侵蚀面积增加约0.45万km2外,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面积分别减少约0.43万、0.24万、0.28万、0.51万km2;从不同省份侵蚀面积变化情况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的侵蚀面积减少最多,共减少约0.37万km2,辽宁省侵蚀面积变化最小,共减少约0.06万km2;耕地、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减少,以及林地、交通运输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增加,均可大幅减少土壤侵蚀面积,同时水土保持措施面积的增加也可有效阻止土壤侵蚀的发生。总体来看,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显著,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持续进行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陈兰1, 2, 王志刚1, 2, 钱峰1, 2, 刘晓路1, 2, 王一峰1, 2, 刘纪根1, 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有效防治长江中下游岸线大型临江港区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以武汉新港阳逻港区三作业区一期工程为例,分析了设计和施工中面临的平面布置制约因素多、土石方工程量大、生态环境敏感性强、施工组织复杂、水土流失风险高等难点。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从水土保持角度优化工程布局和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采取蓄、渗、滞、排的雨洪集蓄利用技术等建议。经多年运行,工程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设计思路可为同类工程水土保持设计提供借鉴。
  • 严尔梅1, 孙中锋2, 欧阳力1, 解运杰1, 徐金忠1, 魏琳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龙江省侵蚀沟分布广泛,地貌类型多样,气候、土壤条件迥异,植物区带跨度较大,在既往侵蚀沟治理设计中,由于植物措施相对弱化,树种选择单一,配置形式千篇一律,不能充分适应各类树种的生物性状,导致造林成活率不高,防护功能受限,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植物措施的治沟效果。通过深入分析侵蚀沟治理需求,系统总结植物措施治沟经验,在挖掘乡土树种资源的基础上,对黑龙江省侵蚀沟治理植物措施配置模式进行探讨,基于侵蚀沟立地条件、水土保持树种生物学特性,按照“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原则,结合黑龙江省侵蚀沟治理实践,针对不同地域、不同侵蚀沟防治部位,提出了几种植物治沟配置方案,并明确了相应苗木规格、整地方式和栽植密度等技术要求。
  • 郭嘉, 党小尼, 刘东皓, 赵嘉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贯彻落实水利部关于推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创新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促进小流域综合治理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宁夏浅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于2021年列项实施。依据浅岔河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梯田标准偏低、生产道路不完善、沟道坡面立地条件复杂及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确定采取梯田提升改造、沟坡造林、沟头防护、封禁治理等措施,对浅岔河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到93.85%以上,水土保持率达到65%以上,林草覆盖度达到40%以上,农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 500元。浅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符合新时期、新阶段发展的需要,是落实西吉县“四个一”林草产业发展规划及转变生产方式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邹龙宇1, 2, 王农1, 3, 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速公路路线长,其建设扰动范围广、土石方挖填量大,加上南方丘陵区的山地土质较为疏松,边坡土体不稳定,导致南方丘陵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频繁发生。开展高速公路工程各水土流失防治区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科学评价有助于推动绿色高速公路高质量建设。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开展南方丘陵区3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①在指标体系中林草恢复率、水土保持投资、林草覆盖率3个指标的权重较高。②宜丰联络线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得分最高,为4.214;昌栗高速得分最低,为3.903。③广吉高速路基工程区水土保持投资高,植物措施实施效果好,林草植被恢复率和林草覆盖率较高,水土保持效益好;宜丰联络线弃土场区通过喷播植草和护坡工程,植被恢复效果较好,水土保持效益好;昌栗高速弃土场区弃土量大,水土保持投资低,水土保持效益差。
  • 刘冰1, 王友胜1, 王立明2, 张国军2, 马文涛2, 魏小燕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强监管”的提出,宁夏需要根据区域水土流失特点,建立科学适用的生产建设项目监管体系。选取宁夏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管理系统中已有数据和近5 a已验收项目数据,根据生产建设项目类型进行分类,分析不同水土保持分区中生产建设项目土壤侵蚀特点。结果表明:①现有数量最多的生产建设项目为其他类型项目,需要针对该类型项目进行细化管理,其次为加工制造类项目和公路工程,这三类占比分别为26%、12%和9%,生产建设项目主要分布在丘陵台地干旱草原风水蚀交错区和银川平原潜在风蚀区,占比分别达到65%和19%;②近5 a已验收项目类型最多的为其他类型项目,其次为公路工程和其他电力工程,占比分别为26%、17%和12%;③风力侵蚀区的项目较水力侵蚀区少,但风蚀区各类项目均易发生强烈及以上侵蚀,水蚀区露天非金属矿较易发生强烈及以上侵蚀。
  • 常斐杨1, 2, 徐佳1, 2, 王玺圳1, 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窟野河流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其滞洪作用常被忽略。以窟野河流域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淤地坝、水库、湖泊洪水调蓄能力的量化方法,并运用影子工程法计算淤地坝、水库、湖泊洪水调蓄功能价值,探讨将淤地坝纳入生态系统洪水调蓄功能价值核算体系的必要性。结果表明:窟野河流域淤地坝、水库、湖泊可调蓄水总量为23 671.98万m3,洪水调蓄功能总价值为120 212.50万元,其中,淤地坝可调蓄水量为11 575.02万m3,占可调蓄总水量的48.90%,洪水调蓄价值为46 300.08万元,占洪水调蓄功能总价值的38.52%,淤地坝洪水调蓄能力和价值不可忽视;建立的淤地坝洪水调蓄功能价值评价方法简单且易于应用,将淤地坝纳入生态系统洪水调蓄功能价值核算体系中,使该体系在黄土高原地区应用更加完善、准确,可为淤地坝坝系规划、建设、投资及除险加固工作提供参考。
  • 袁利1, 王晖2, 张芷温3, 高睿瑜3, 张荣华3, 明成霞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利用是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重要的基础数据,是进行土壤侵蚀模数计算、水土保持功能评价和深度分析的前提,以矢量格式为主。为进一步分析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其他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的关系,需将矢量格式转换成栅格格式。以黄泛平原风沙区河南省兰考县为例,基于ArcGIS 10.2平台,分析2种转换原则、5种栅格尺度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特征及差异,探索县域土地利用栅格化最优原则和尺度。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黄泛平原风沙区县域尺度土地利用矢量数据栅格化时,宜选择RCC原则、10 m尺度。
  • 曹伏龙1, 冯楚君1, 郑武平2, 梁雪映1, 袁宇志1, 郭颖1, 郭治兴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表层高肥力土壤是耕地资源的“精华”。表土剥离是应对耕地面积锐减、保持土壤质量、减少土壤资源流失的有效手段之一。基于层次分析法,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和国家、省级相关标准规范,构建了包括3个准则层和11个指标层的广东省表土剥离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指标权重;基于物元模型开展了广东省典型红壤区农林业用地的表土剥离适宜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划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4个等级。结果表明:①表土剥离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区面积分别占广东省典型红壤区农林业用地的32.49%、49.24%、16.24%、2.03%,表土剥离对于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流失防治十分重要;②表土剥离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乐昌市和连州市境内的河谷和山间盆地、云浮市的云浮丘陵、河源市与汕尾市交界的山间丘陵等区域,主要原因是矿山开采等人类活动导致区域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
  • 宋海印, 张书磊, 杨帆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标准免管护新型材料淤地坝为解决淤地坝坝身过流技术难题提供了一种全新方案,但是对于现有施工工艺中关键施工参数对施工的影响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基于陕西省某新型材料试验淤地坝项目,围绕高标准免管护新型材料淤地坝施工工艺中的拌和、摊铺、碾压工序中的关键参数开展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拌和时间对黄土固化剂混合料的均匀度有着显著影响,并存在最佳拌和时间阈值;静-振结合的碾压方式碾压效果优于静压和振压的碾压方式;最优黄土固化剂混合料摊铺厚度约为30 cm;在实际施工中应综合考虑质量、时间和成本等综合因素,从而合理选择碾压速度。
  • 王生栋, 李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临泽县地处风力侵蚀类型区的“三北”戈壁沙漠区,具有我国北方水土流失的典型特征,截至2020年底,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1 193.46 km2,水土保持率56.5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临泽县水土保持面临新的挑战,在梳理水土保持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防洪安全、农村饮水安全对水土保持的需求,据此明确了临泽县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目标和趋势,即通过采取黑河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防风固沙生态林网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系统化建设和健全完善水土保持基础支撑体系等发展对策,到2035年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防治,全县水土保持率目标值达到57.63%。